<p>当我们从「零基础」开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我们可用的方法只有两种:模仿,以及重复。很小的孩子一开始学着叫爸爸妈妈,一个不懂何为武术的人学打太极拳,大概都是这样学会的。模仿和重复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行的学习方法;但作为成年学习者,若只会这两种方式,大概有点惨。</p>
<p>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从五层的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直接走过去。——只要两个房间在同一座楼里,而且没有被完全隔开。如果是后一种情况,你大概就只能先下到一层,然后找另一个楼梯,慢慢爬到五层去。每一个房间就是一种新的知识(或者技能,在本文中,我把知识、技能和态度,即 KSA,都简称为「知识」)。如果我们能尽量把新的知识纳入到旧有知识的体系里,用原有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的知识,那该多好啊!</p>
<blockquote>
<p>问题就在于隔开两个房间的那堵墙。若想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就得尽量把墙拆掉。这个拆掉墙的过程,就是所谓的「学习迁移」。</p>
</blockquote>
<p>善于学习迁移的人能把越来越多的「新房间」整合到一整座知识大厦里。他们所学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孤立的,互相联系紧密,而且能互相印证、加深印象。所以他们会像滚雪球一样,越学越多,越学越快,越学越有效率。这大概也是李笑来所谓「复利」说的一种体现。不用说,这是非常酷的。如果我们也能学会,那该多好!</p>
<p>其实说起来也没那么复杂。在我看来,学习迁移的本质是这样的:</p>
<blockquote>
<p>A 之于 B,就如同 C 之于 D。</p>
</blockquote>
<p>考过 GRE(尤其是 2011 年之前的「老 GRE」)的读者马上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p>
<blockquote>
<p>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类比」。</p>
</blockquote>
<p>类比(Analogy)曾经是老 GRE 考试中的一种题型。考生需要分析题干中两个词(以及其背后的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再从选项中找出一对符合相同内在逻辑关系的词。SSAT (美国的私立高中入学考试)里也有类比题。MAT(Miller Analogies Test,培生公司组织的研究生学力测试)干脆只考类比题。典型的类比题是这样的:</p>
<p>DAMP : VIBRATION ::
A. drench : moisture
B. concentrate : extraction
C. boil : liquid
D. seal : perforation
E. stanch : flow</p>
<p>不认识单词的话可以自行查词典。正确答案是 E 项。Damp(减震) 作为动词有 to stop vibration(震动)的释义,而 stanch 在韦氏词典上的释义为 to stop something from flowing。这里的「to stop」就是内在逻辑。所以一个类比的结构实际上不是「四」而是「五」:我们要知道 A 和 B 的内在逻辑关系 C,然后找到同样满足 C 的 D 和 E。</p>
<p>由于涉及许多不学无术(英语阅读量差)的中国考生不太懂的「高级」单词,加上题目容易重复,有时被中国师生冠以「只要词都背过就能做对」之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考生对付类比题的策略变成了「大量突击背单词,保证自己这十二个单词都认识」,而不是「锻炼自己分析类比关系的能力」。这就非常可惜。</p>
<p>后来的事嘛,当然,如我们所见,ETS 把类比和反义这样靠突击背单词易于解决的题目,取,消,掉,啦。(但这些题在网上还是能随处搜到的,所以你若想训练自己的类比能力以及英语词汇量,不妨找来做做看_)</p>
<p>类比题是小事,类比能力是大事。没有类比能力,我们的学习就将永远是孤立的、不成体系的。如果每学一样新东西都不得不从「零基础」开始,我们的效率就会很低,学起来也会很累。但如果有足够的类比能力,我们会不时发现,「哎,这个道理和我之前学过的那个 XXX 很像嘛!」——这样的学习体验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成就感的。而且当我们能够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这样的类比关系时,学习实际上在一瞬间就完成了大半。</p>
<p>有些知识之间的类比关系是很明显的。我们学会了其一,再学其二就非常容易。这种情况常见于动作技能(包括语言能力)的学习。一个接受过系统拳击训练的人,想要学空手道中的拳法,就会比纯小白快很多。一个母语是汉语且语言能力过关的人要学英语,也比汉语说不利索的中国人要快得多。但类比促成的学习迁移未必只能这样直白。有时候我们能在看似两个距离遥远的领域之间突然建立一些关联,从而促进我们的学习。</p>
<p>例如前些天我在读《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的时候,在书中看到了这样的话:「……修理工和医生修理的东西并非由自己打造,所以他们无法全面或彻底地了解它。这种失败的经验,消解了自以为精通技艺的自负。……修理东西也许是治疗自恋的一个办法。」</p>
<p>我从中建立的类比是这样的:「啊哈!这不就和心理治疗的道理是一样的嘛。心理治疗师就是心理世界的修理工。自以为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自恋膨胀的治疗师,按照我们的看法,是最需要去接受治疗的。」</p>
<p>很快,我还建立了另外一个类比:这和我的武术教练讲过的话是同样的道理。刚学了一招半式的时候,人容易自大,容易膨胀,觉得自己学了几招很牛逼。「你觉得自己那一招很厉害,那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你以为的那个东西是不是你以为的那个样子。」——这就是心理治疗中所谓的「现实检验」,而现实检验是治疗自恋(或者说打破自恋)最好的办法。</p>
<p>……</p>
<p>读一本书,学一个知识,我们的所学就只有 1。读到第二本书,学到第二个知识,两者相互印证,我们的所学就会大于 1+1,因为中间还多了一些联系和领悟(如前所述,就是比「四」多出来的那个「第五」)。等读到一百本书,学到一千个知识的时候,如果这些东西都能彼此联系呢?我们的所学就不再是一百或一千,而是一个呈指数增长的整体:两两之间的关联,直到一百或一千成为一个整体的关联。</p>
<blockquote>
<p>于是,「世上所有的道理,最后都是一样的。」</p>
</blockquote>
<p>唯一的问题在于,用类比促进学习迁移,总需要我们有一个出发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是电线,什么是机器,电线对于机器来说意味着什么(也就是 A、B 和 C),然后才能理解「神经之于人体,就如同电线之于机器」。这个「出发点」或者说「知识的基础」,需要我们用模仿和重复习得。而且这个过程不能被省略。这一点,我想,用类比的关系,也很好理解吧?</p>
<blockquote>
<p>从 501 房间去 502 是串门;从一楼到五层,是要先自己爬上去的。</p>
</blockquote>
<p>所以,如我在一开始所说,作为成年学习者,若只会模仿和重复,确实是有点惨。这意味着你连这个「知识的基础」都不具备。如果真的是这样,解决方法也只有一种:</p>
<blockquote>
<p>趁着没死,赶紧重头学起,还不算晚。</p>
</blockquote>
<p>只要站在一定的基础上,我们就总能越学越快。</p>
<p>2016 年 3 月 21 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