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开课,活动时间小朋友自由在不同玩具区玩儿,忽然就闹闹哄哄吵起来了。小希妈妈发现是小希在跟一个小男孩吵架,过去一问才知道,原来小希在玩一个拼插板,小男孩也想玩,过来就从小希手里拿,小希不允许就吵起来了。
小希妈妈是个和平主义者,更何况这种玩具小希早就玩得不想玩了,于是开口劝小希:“小希乖,那就把玩具让给小朋友玩吧。”
“不行!”
小希妈妈表示不理解。
“他想玩就要排队,我先拿到开始玩的。”
这时候,老师也过来了,对小希说:“小希说的对,我们都要遵守秩序,先到者先玩,其他人排队。”
然后对着小男孩讲:“你要等待,先玩其他玩具或者你可以试着问问小希,可不可以一起玩儿。”
最后小男孩去问了小希,两个小朋友高兴的一起玩起来。
小希妈妈想起来原来在公园玩秋千时也碰到过这种情况,而自己每次都要求小希要懂得谦让,现在看来还是太不全面了。
天生的秩序感
孩子并不是不懂的谦让,而是孩子天生都具有强烈的秩序感。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需要秩序就如动物离不开陆地,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秩序会产生自然的快乐。”
家长可能会发现,如果你把孩子的卧室摆件调换位置后,孩子会固执的摆回;你拿走他睡觉常用的小被子他可能会哭到你崩溃……
这些都不奇怪就是孩子的秩序感在启动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三四岁正是秩序感的敏感期,他们固执的追求秩序的完美,也借此建立自身的安全感,家长如果强行破坏他认知中的秩序,会给孩子带来焦虑以及恐惧担忧。
家长错误的处理方式
就像小希妈妈认为让给其他小朋友是一种礼貌和谦让一样,很多家长都会因为不理解而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比如“不懂事”“固执犟”“惯坏了”“不知道分享”“小气”等等,这种指责会阻挠孩子对标准和完美的追求,出现认知障碍。
另一种家长的做法正好想法,就是带着孩子去破坏别人的秩序甚至公众的秩序,例子太多,新闻中屡屡出现,以至于“你若不管教孩子,社会会替你教训他”成为一时的话题。这种放纵的行为就会破坏孩子的自律感,使得孩子的道德感发展不畅。
那么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家长应该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规则意识。
生活环境要有序
日常生活中,最能建立秩序习惯的途径就是生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有规律既对孩子的身体发育有帮助又能形成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另外生活环境要整洁有序并要求孩子一起维护,比如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要自己归置好,家中其他物品也要用完归位等等。
孩子在遵守作息习惯和归置秩序习惯时,家长应该鼓励、认可、积极表扬。
遵守公共场合的规则
公共场合遵守秩序需要从小培养,我们经常发现有人在地铁车厢各种吃零食制造垃圾,别人指责时还理直气壮,这就是明显的小时候没有建立秩序感。
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任何需要排队的地方都要文明排队,公交车上礼让老人,公园里爱护花草。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以身作则”,并且要告诉孩子该怎样做,并且明确遵守秩序是对的光荣的。
不以事小而乱为
尊重孩子的每一件小事儿的处理方式,玩完玩具顺手收拾是一件小事儿,但是正是这一件件小习惯,才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秩序。
家长不要不在乎身边的小事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在集体生活中,在公共场合中,遵守一件件小规则,做好每一件小事儿,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秩序感,以及道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