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许浑的名字,人们应该不陌生,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天下人尽知。
年轻时读许浑的《金陵怀古》,那句“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就想去南京了。再一句“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更让人浮想联翩。
我年轻时没遇什么波澜,却独爱怀古咏史诗词,貌似很有苍桑感;老了,伤感各种别离,添了惆怅的毛病,进而狂爱别离诗,能翻到的都看了,对许浑的《谢亭送别》情有独钟: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友人乘舟离去,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两岸青山,霜林尽染,大好秋光。与友人饯别,推杯换盏。最终,友人远去,而许浑却因不胜酒力而滞留谢亭。一觉醒来,天已傍晚,风雨笼罩,四望迷蒙,原本清晰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笼罩在雨雾中,友人的行舟已不知驶到什么地方去了。苍茫暮色里,许浑心情怅惘,在漫天风雨中独下西楼。
四句诗,前后两个时间和色调。中午是青山红叶,傍晚则风雨漫天。诗从中午写到晚上,先伤感后孤寂,最后,连诗人自己也消失于风雨中。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极高。
《唐诗正声》评曰:“《阳关》(指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诸作,多为行客兴慨,此独申己之凄况,故独妙于诸作。” 《唐诗绝句类选》说,“西出阳关”写行者不堪之情,“酒醒人远”写送者不堪之情。后二句可与《阳关》竞美。
与《谢亭送别》相似的是《送薛先辈入关》:
一卮春酒送离歌,
花落敬亭芳草多。
欲问归期已深醉,
只应孤梦绕关河。
置酒相送,酒醉人离,只有孤梦相随。意境虽不如《谢亭送别》阔大,但情感表达方式异曲同工。
《松江渡送人》,一名《松江怀古》,可见诗里兼有怀古内容。别离时引发怀古忧伤,更加伤感:
故国今何在,
扁舟竟不归。
云移山漠漠,
江阔树依依。
晚色千帆落,
秋声一雁飞。
此时兼送客,
凭槛欲沾衣。
诗以写景为主,离愁别绪寓于景色之中。
许浑是晚唐诗坛大家,五律形式、咏史内容,个人觉得,纵使在群星璀璨的唐朝诗人里也能排在第一梯队。许浑的五律七律,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
许浑的送别诗在晚唐也独树一帜。
时间走到晚唐,大厦将颠,许浑的送别也少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多的是对友人的宽慰。
像这首《送杜秀才归桂林》:
桂州南去与谁同,
处处山连水自通。
两岸晓霞千里草,
半帆斜日一江风。
瘴雨欲来枫树黑,
火云初起荔枝红。
愁君路远销年月,
莫滞三湘五岭中。
在诗里,许浑对友人说:虽然你无人伴同,可山连山,水接水,一路上朝霞晚霞相伴,也惬意;江风相送,顺风顺水,半帆即可行船。即便有乌云压顶、山雨欲来,但看两岸荔枝红遍,和朝霞辉映,也是美景。本来还发愁你一路孤独呢,现在想来,有风光为伴,很快不就到家了?
再看这首《送客自两河归江南》,也是满满的安慰:
两河庶事已堪伤,
南客秋归路更长。
台畔古松悲魏帝,
苑边修竹吊梁王。
山行露变茱萸色,
水宿风披菡萏香。
遥羡落帆逢旧友,
绿蛾青鬓醉横塘。
其他如《吴门送客早发》,也是集悲伤与宽慰于一诗——别太悲伤了,春草已生:
吴歌咽深思,
楚客怨归程。
寺晓楼台迥,
江秋管吹清。
早潮低水槛,
残月下山城。
惆怅回舟日,
湘南春草生。
《送薛秀才南游》,远景、近景都寒意逼人,其“怜君别路随秋雁,尽我离觞任晚潮”句备受好评:
姑苏城外柳初凋,
同上江楼更寂寥。
绕壁旧诗尘漠漠,
对窗寒竹雨潇潇。
怜君别路随秋雁,
尽我离觞任晚潮。
从此草玄应有处,
白云青嶂一相招。
许浑有个朋友叫段觉,后来离开仕途归家,许浑写《送段觉归杜曲闲居》。这首诗都是想象,想象段绝归家途中风光秀丽、归家后惬意安闲:
书剑南归去,
山扉别几年。
苔侵岩下路,
果落洞中泉。
红叶高斋雨,
青萝曲槛烟。
宁知远游客,
羸马太行前。
段觉的生平事迹不可考,想来也不是什么名人或高官。许浑说,段觉离家多年,这次携书带剑还乡,该过上舒心的日子了。诗里描绘他回乡之路是青苔、岩石、小路,野果、山洞、清泉,一路清幽;到家了,雅致的书斋,窗外是秋雨、红叶,长廊曲折、轻烟青萝,在这样环境里读书,心情一定惬意。结尾两句的“远游”、“羸马”、“太行”,则透出征程漫漫、艰难前行的意思,那些在仕途上奔波的人(也包括他自己)太不容易了,“太行”既指难行的山路,也双关仕途的艰辛。所以,段觉离开仕途归家,许浑感到庆幸,也含有对段觉隐居生活的向往。
许浑的先祖在武则天时当过宰相,他自己是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进士。他的仕途还算顺畅,当过县令、州司马、监察御史,两次辞官都是因病。他最后做官到州刺史,晚年归乡。
按理,许浑仕途波澜不惊,不应如此伤离别。或许是融入了时代的衰败,人也多愁善感了,而且更喜欢隐者的飘逸自如。
许浑现存500多首诗,其中仅标题带“送”字的就有70多首。送别就会悲伤,但他的一些送别诗却悠远疏淡,少了别离时的悲戚,多了仙山游走的自由自在。
许浑的送别诗,有送官员的、有送僧侣的、有送无名氏的,最多的是送别“处士”。
古时称有德才但不愿做官而隐居的人为处士,后来也泛指未做过官的饱学之士。许浑和这些人频有交往,从诗里,也可看出他对这种生活或有向往。比如《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
醉斜乌帽发如丝,
曾看仙人一局棋。
宾馆有鱼为客久,
乡书无雁到家迟。
缑山住近吹笙庙,
湘水行逢鼓瑟祠。
今夜月明何处宿,
九疑云尽碧参差。
再如《送鱼思别处士归有怀》:
宴罢众宾散,
长歌携一卮。
溪亭相送远,
山郭独归迟。
风槛夕云散,
月轩寒露滋。
病来双鬓白,
不是旧离时。
许浑送别处士的诗,不少都写得风轻云淡,如上面两首。有些诗,则因所送的处士或有冤情,宽慰之中也带着怨愤。比如这首《送处士武君归章洪山居》:
形影无群消息沉,
登闻三击血沾襟。
皇纲一日开冤气,
青史千年重壮心。
却望乌台春树老,
独归蜗舍暮云深。
他时纵有征书至,
雪满空山不可寻。
把送别诗写得自在悠闲,是许浑的拿手菜,山野田园、江湖溪畔,即使送别之人不是“处士”,也如隐逸一般。像这首《送张尊师归洞庭》:
能琴道士洞庭西,
风满归帆路不迷。
对岸水花霜后浅,
傍檐山果雨来低。
杉松近晚移茶灶,
岩谷初寒盖药畦。
他日相思两行字,
无人知处武陵溪。
《送黄隐居归南海》,似在追求山野之乐:
瘴雾南边久寄家,
海中来往信流槎。
林藏狒狒多残笋,
树过猩猩少落花。
深洞有云龙蜕骨,
半岩无草象生牙。
知君爱宿层峰顶,
坐到三更见日华。
山崖深洞,与野兽为邻,看似艰苦悲催,但结尾“宿峰顶”的飘逸与豪迈、“三更见日华”的与众不同,其乐远超其苦。
许浑一生不作古体诗,其诗皆五七律和七绝,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他最有名的诗是《咸阳城东楼》: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最后两句有异文,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
此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间,许浑在朝廷里任监察御史。当时大唐王朝已经衰败不堪,政治腐败,战乱不断,民生艰辛。他于秋日傍晚登咸阳古城楼,思乡、悲秋、怀古、忧国的情绪接踵而至,伤感不已。有后人评此诗曰:“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