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冯特创立他的实验室之前,心理学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敲敲认识论的门。1879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处和一个名字。”
不难看出,1879年对心理学而言是个重要的年份,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心理学发展历史,也要从“冯特”和这所“安身之处”谈起。
(一)冯特的生平
1832年,威廉·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地区,家族中名人辈出,曾经有两位出任过海德堡大学的校长,还出过不少医生和学者,可谓是妥妥的名门望族。
虽然家世显赫,但冯特却有一个悲催的童年,唯一的好友是一个弱智男孩,冯特自己更是习惯性地爱做白日梦,在校的时候总是神情恍惚,学业自然也一塌糊涂。
冯特的父亲是一位牧师,在儿子读一年级的时候,来到学校看到他心不在焉的样子,恨铁不成钢地冲上去扇了几个耳光,但,这对皮实的冯特依然没什么用……
后来,直到20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家境变得窘迫,冯特才开始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在海德堡大学埋头苦学,三年内完成全部学业,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医学全国会考中获得了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虽然是医学专业的优等生,但冯特对临床医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转战柏林大学继续深造,两年之后回到海德堡大学,开设了一门实验生理学,开始了大学教师生涯。
不过他获得的教职属于无薪岗位,学校不给钱,收入由学生的学费来付,选修课程的学生越多,老师也就赚得越多。结果,只有4名学生选修了冯特老师的课。不久,冯特就病了,去阿尔卑斯山疗养了。
1875年,冯特被莱比锡大学聘为教授,学校给他分了间房子,作为仓库存放实验器材,这个以前是学生食堂的地方条件很差,于是冯特向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要求提供好一些的实验场所,但是他的申请被无情地拒绝了。
管理部门表示,他们不愿支持一门要求学生研究自己的思想内容的科学。冯特的几个同事也担心,这样做可能会使年轻人“头脑错乱”,要求学生自我观察无疑会使他们得精神病。
顶着这样的压力和偏见,冯特老师带着学生继续做自己的实验,但每次把器材搬到教室太麻烦,就直接在仓库做。渐渐的,仪器越买越多,也霸占了临近的一些房子。1879年,开始做心理学实验,科学心理学就这样诞生了。
再谈一点八卦,冯特的实验室虽然在1879年之前就已经运行了好几年,并号称在这一年建立了科学心理学,但其实直到1883年,也未获得官方认可,在莱比锡大学官方目录中并没有冯特这个引以为豪的心理学实验室。
后来,冯特老师生气了,威胁校领导,再不承认走人,要跳槽去别的高校,校方屈服了,认可了冯特老师的实验室。所以,牛人要有牛脾气啊。当然,这话反过来说也成立,还不是牛人的时候,就别乱拽牛脾气。
此后的四十多年,冯特就一直待在莱比锡大学搞心理学研究,并且作为一个典型的德国式“老学究”,他不喜欢旅游消遣、不喜欢娱乐活动(听个音乐会就是极限了),更多的时间都在严谨、规律而热情地投入到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中,一直工作到85岁才退休,绝对是心理学史中的劳模一枚。
(二)冯特的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中,这样记录了历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1879年12月的某一天,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一栋破旧建筑物的小房间里,一位中年教授和两位年轻人正张罗器具,准备一个实验。
他们在桌子上安装一台微时测定器、“发声器”(一金属架,上面升起一只长臂,一只球将从臂上落下,掉在一平台上)、报务员的发报键盘、电池及一个变阻器。
没有记载写明那一天是谁负责让球落下,谁坐在发报键面前。然而,随着那只球砰的一声落在平台上,随着发报键嗒的一响,随着微时测定器记录下所耗费的时间,科学心理学的时代正式来到了。
在这个实验中,冯特和他的弟子测量了从小球落下撞击平台,到被试听到声音、摁下按键的反应时,采用定量方法研究人类的心理内容。
此外,假如我们有幸穿梭时空,来到冯特的实验室,除了看到小球撞击平台,我们还可能会看到主持实验的人调节着一个节拍器,声音节奏时快时慢,而测验对象则会花几个小时去听这些节拍,并报告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测验对象说,快节奏的节拍让他们兴奋,而慢节拍的节奏可以使人放松;并且,在每个节拍响起以前他们有些紧张的感觉,而节拍一响起就立即有轻松的感觉。
这就是冯特开创的另一种研究方法——内省法,一种系统地观察自我的方法,借此探究人类内心的思想、感觉、情感。
冯特完整地开发出了这些实验方法,并使它们为后世两代心理学家所用。几年之后,这个曾经简陋的实验室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成为了心理学人心目中的一处圣地,并最终被命名为正式的心理学研究院。
(三)关于冯特的评价
“劳模”冯特是一个博学多知的人,其著作涉及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据统计,自20岁到去世这68年中,冯特平均每天要写2.2页文章,如果一个人以每天阅读60页的速度,大约要花30个月的时间才能读完。
“劳模”冯特是一个桃李天下的人,他培训了诸多的研究生,亲自指导了近200位博士的论文答辩,将他们送往欧洲和美国的大学机构,并培养出了诸如铁钦纳、霍尔等优秀的心理学家,让科学心理学不断传承和发扬。
可矛盾的是,“劳模”冯特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人。如果你随机逮住一个路人,问他知道哪些心理学家,对方也许会说出弗洛伊德、马斯洛、阿德勒的名字,却不知道冯特是何许人也。
不得不说,在冯特之后,心理学得到了迅猛而蓬勃的发展,出现了诸多有影响力的流派,研究方法也愈发多样、深化和精确。
可在了解心理学历史的时候,我们不应忘却,在最初的源头上,是冯特首创了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带来了科学心理学的发端。
正如莫顿·亨特所说,作为“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有着极高的天才和驱动力,是欧洲和美国心理学的指路明灯,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家。
参考资料:
[1] 莫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源起与演变[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 格尔德·米策尔. 心理学入门(修订版)[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3] T.洛夫迪,J.A.格林. 心理学十六讲[M]. 新世界出版社, 2017.
[4] 黄希庭, 郑涌. 心理学十五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我是于格,一个爱码字、更爱教书的心理学老师,这是《小格老师心理课堂》系列第4篇,感谢阅读。
如果你正在学习《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基础》等课程,或者你想了解心理学理论知识(没错!就是最基础最枯燥的那一种!这可能是最无趣的一个文集介绍了~),欢迎关注《小格老师心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