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一个下雨的午夜在一间狭小的房间看一部恐怖电影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昨晚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观看了《招魂2》。
作为如今影坛恐怖电影一哥的温子仁已经不单单将自己的导演作品限制在惊悚恐怖领域,去年的《速度与激情7》全球的热卖也证明了他驾驭不同类型电影风格的能力。最新漫改大片《海王》又一次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开疆拓土。在频频出击的新类型片外,今年推出的恐怖招牌《招魂2》成色几何呢?
《招魂2》的故事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恩菲尔德真实灵异事件改编,故事走向大致趋于传统叙事。一间房子里经常出现诡异事件,房间主人寻求邻居和警察未果,转而经过宗教人士驱魔成功。这样简单的理解其实并无新奇之处。太多的恐怖电影走的都是类似路数。真正优秀的恐怖电影考验的是导演有没有能力在简单叙事的模式下通过摄影、音乐、美术场景带给观众窒息的压迫紧张惊悚感,如果在此之外还能有主题的升华和探讨更是再好不过。我所看过的几部高分恐怖电影中,像《闪灵》、《第六感》、《孤儿怨》、《小岛惊魂》都是格局不大构思精巧的佳作。而在温子仁赖以成名的《电锯惊魂》系列(我更倾向于惊悚类)中,这种结构的缜密细致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而脱离了大众现实题材的《潜伏》、《招魂》系列虽也优秀但距离经典还是略微差些。
与国内广电管制的所谓恐怖电影不同,大陆以外的类型片更容易得到观众的喜爱。没有了言论文化的种种枷锁,电影人更容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次的《招魂2》虽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但年代久远加上东西方隔阂,对于观众来说更像是一种传说。
“驱魔人”在东方更多的是借助于林正英的道长角色为人熟知。道士所包含的活动非常繁杂,有坛蘸、布道、占卜、祈雨、驱邪、符咒等等。而“驱魔人”在西方更多以天主教神父的角色出现,这是东西方在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上的不同所带来的引展。
关于鬼魂之事众说纷纭,宗教是不排斥这种概念的。在《圣经》中也记载了耶稣赶鬼的故事。因为信仰文化的差异,赶鬼方式变得很不一样。西方驱魔电影大多是神父拿着圣经和十字架奉上帝之命就可以了,而东方会有动物血、童子尿、画符咒语、桃木剑、火把等等组成。这就变得非常有趣了,同样的人类同样的灵魂,遭遇邪灵缠身所采用的驱离方式大不一样。
我不是天主教徒,不知道在天主教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着驱魔师这一职业,也不知道在天主教看来一个人被恶灵附身是否真正需要圣经和十字架来驱赶。而在我有限的对基督教的了解来说,牧师为一个被鬼所附的人驱赶是凭着信心与祷告。在对待十字架、圣经等物品所包含的意义上两者可能会有区别。基督教拒绝一切的偶像崇拜,在《十诫》中第二诫: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和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他。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所以基督教不会将任何物质的十字架、圣经或一切宗教之物赋予它们灵性上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不知道天主教对此观点如何,不敢妄言。
在《招魂2》中出现数次的宗教音乐是我多次在圣诞节教堂敬拜中所听到的《新生王歌》,却不知这首音乐与电影故事究竟有何联系,令我困惑。在西方电影中出现魔鬼不讨论天主教与基督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如果不了解一些宗教教义和背景去看西方电影往往只能顾表不及里,因为他们的大体价值观人生观就是建立在天主教与基督教之上。如果电影的导演与编剧非宗教信徒,往往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宗教的理解都会有偏差。
这部电影我并不喜欢,所以我并没有谈起太多关于电影本身的内容。不过鉴于豆瓣7.7的评分还是相当符合大众预期的,相对于国内的打着“恐怖”旗号的烂片,可看性已经是高人一等了。
相比一些卖弄暴力血浆的恐怖电影(比如当当年彼得大帝的《群尸玩过界》)温子仁的电影已是相当克制。这一点与日韩的恐怖片风格倒有些许共同之处。相比感官刺激,那种深入骨髓的无法逃避的才令人恐怖。
《招魂2》对于看惯恐怖片的观众不推荐,没看过温子仁电影的观众还是先从《电锯惊魂》前三集、《潜伏》、《死寂》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