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就大致看了《穷查理宝典》,
看不下去(哈哈),
当时觉得都是些大道理,没有干货,不能指导如何投资呀。
就弃坑了。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点之一,有这句话
“反着想,总是反着想”。
为什么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呢?
因为有句话表示同一个意思,对我有帮助,
“去有鱼的池塘钓鱼”,
这句话启发了我很多东西,比如涨粉,赚钱,学习,思考。
总是反着想
最近快速阅读了一本书,让我开始对“凡事反着想”很感兴趣,
这本书叫做《定位》。
我在此之前品牌就是无脑轰炸广告。
但是《定位》中,
定位指,是一种(通过广告,)传播产品信息,跟潜在用户单向灌输信息,
进而改变用户对产品(当然也可以是思想,想法,你推销的任何东西)的
认知(心智)
。
他的视角不是卖家思维,而是买家思维,也就是说他是站在卖家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的。
这是他的定位发展起来的根基。
当时还没细想,我只是记录了一个卡片。
占领用户的心智 与 反着想。
从客户的角度去想,而不是自嗨。算是查理芒格的凡事反正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从那一天起,我开始陆续收集,反着想,的各种案例。
来理解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深不可测的道理。
我收集的部分例子
第二个例子,
反着想的本质是,破除自我偏见,
第二个例子。
聚光灯效应【心理学】
我们在生活工作,在我们的内心,就像是无数聚光灯打在我们身上。我们总会过度关注自己,忽略他人。
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spotlight effect),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萨维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有时候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总以为人家会注意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家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它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别人实际给予的关注,要多得多
自我服务偏见
我们对于自己的成功会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对于自己的失败会归结于环境。
对待他人则相反。因此,我们稍不留神,就会陷入陷阱,很难找到正确的原因。
第三个例子,
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中,给人提供咨询的时候,强调,
要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而不是考虑正确的方式。
以前我只是觉得有点意思,现在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值得警醒。包括教育,交友都值得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改成,人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四个例子,
关于意志力。提高意志力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其中海妖法是最让我耳目一新的。
之前我总是想增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困难,仿佛这样更加英雄主义和悲壮。
后面我悟了。
阻断法又叫【海妖法】
以及让自己远离源头。控制的不算自己,而是中间的途径和对方。
让对方不干扰到我。
所谓海妖法来自一个传说,船只经过一个海域会有海妖唱歌迷惑水手。
有一个船长很想听这个美丽的歌声,又不想被迷惑致死?
于是想了个办法,把水手的耳朵涂蜡堵死,把自己绑在桅杆上。
当海妖的歌声传来的时候,水手听不到,不受影响,船长听得到,但是无法行动,于是完美经过这片水域。
第五个例子,
我是如何让自己多阅读呢?
之前我想让自己读书是增加自己的意志力。
现在我只是,让读书变得更简单,其他玩乐和消磨的事情,
变得比读书更无聊。
如何更容易?
诱因,在客厅放书,床头放书,厕所放书。所有能看书的地方都放书。
到处乱放,随手可以看到。
把手机的微信读书和纸质书都有,想看一本书,不管是家里,遛狗还是
乘车,全都准备好【樊登听书和得到听书,火力全开。】降低行动的阻力。
第六个例子。
在商业竞争中,进攻者(新锐品牌)如何攻击防守者(行业垄断巨头)?
反着想。
百事可乐(还是七喜?忘记了)如何进攻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的定位是,我才是老牌正宗货。
新品牌的定位和广告是,我更年轻!我是年轻派!一下子,就把你的优势变成了你的劣势。而且是无法改变的劣势。
例子7
《穷查理宝典》
7.1 去有鱼的池塘钓鱼。
7.2 如果知道在哪里会死,永远不去。
7.3 想如何成功,先知道如何会错,然后规避致命的错误。
7.4 所以伟大的代数学家卡尔·雅可比经常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也同样通过逆向思考证明“2的平方根是一个无理数”。【反证法】
7.5 人类误判心理学。
7.6卡森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把问题反过来想。就是说要解出X,得先研究如何才能得到非X。伟大的代数学家卡尔·雅可比(Carl Jacobi)用的也是卡森这种办法,众所周知,他经常重复一句话:“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7.7 雅可比知道事物的本质是这样的,许多难题只有在逆向思考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好的解决。
7.8 例如,当年几乎所有人都在试图修正麦克斯韦的电磁定律,以便它能够符合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然而爱因斯坦却转了个180度大弯,修正了牛顿的定律,让其符合麦克斯韦的定律,结果他发现了相对论。7.9 达尔文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的工作方式。这种方式有悖于所有我列出的痛苦法则,而且还特别强调逆向思考:他总是致力于寻求证据来否定他已有的理论,无论他对这种理论有多么珍惜,无论这种理论是多么得之不易。与之相反,大多数人早年取得成就,然后就越来越拒绝新的、证伪性的信息,目的是让他们最初的结论能够保持完整。他们变成了菲利普·威利所评论的那类人:“他们固步自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永远不会去了解新的事物。”
例子8
U型理论带来的启发。
U型理论中关于如何得到新的信息源中,有一条,
暂悬,暂停自己的评判,——听取他人的声音,
转向,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在给朋友交流的时候,就说。
如何阅读?
转一个方向,我如何通过写书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告诉别人?
从这个角度去阅读,
我们或许会重视,书的目录、结构, 黑体字。总结、序言、副标题,对这些都有新的认识
反着想的本质
“总是反着想”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我最开始想的是,他破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后面,看到了《好好思考》。其中提到,这叫做“哲学视角”。
在解决一个问题的策略中,可以分为4个层次。
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
在《穷查理宝典》中,芒格说
在我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有两种思维习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一,我总是试图通过伟大的代数学家雅可比提倡的逆向思维来考虑问题。雅可比说:“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第二,我非常热衷于收集错误判断的例子,所以我完全无视不同行业、不同学科之间的界线。
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我在一开始觉得“总是反着想”这个不就是“换位思考”吗。
我知道了。
但是后面却觉得自己越来越不懂如何用。
那是因为他过于抽象,已经到了“哲学视角”的层次,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的道理。
什么是“哲学视角”?与“学科原理”有什么关系?
第四类的哲学视角型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就研究对象而言。
经验技巧,研究的是,案例
方法流程,研究的是,多个案例。
学科原理,研究的是,一个学科,例如物理,化学,有具体的门类。
哲学视角,研究的是,所有学科的思考方式,是思考方式本身。
区分学科和哲学视角是重点,
比如,心理学的原理,经济学的原理,产品原理,中对于需求这个词,有不同的定义。
但是到了哲学视角,
没有了需求这种领域内的东西,
只有跨领域,不涉及具体领域,只涉及思维方式对象本身,
例如,整体论,还原论,逆转(反向思维),本体论,现象学等等。
哲学视角的东西都是无法直接应用的,因为他是思考方式的本身,
思考过程的本身,无法直接应用于具体问题。
本来还想聊聊,策略层次与其同类的几个东西(道法术器)异同。
已经三千字了。就作为思考题,欢迎留言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