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团支部组织每周一影,血战钢锯岭竟然成为心目中最佳战争片。
战友们看完很激动,并分享感受。“人要有信仰啊,要不然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是啊,赤裸裸宣传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血战纲锯岭》要讲的故事并不复杂,想要传达的寓意也很直白,甚至都不需要观众去意会,对话中,旁白里处处渲染着片子的价值观——坚持信仰。
片子结束,音乐响起,庆幸自己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当“真人真事”四字浮现在屏幕正下方的时候,更觉得震撼,原来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件事,一个人,甚至当时的境况更加惨烈与艰难。敬佩之意油然而生,现在能做的,唯有安利,愿被更多人看到。
——2——
李浩一直感慨戴斯蒙德多斯的勇敢和坚持,觉得是真男人的典型代表。
因为从小的人生信条“不杀人”,多斯参军拒绝拿枪从而遭到战友欺凌,上司诋毁,军事法庭审判,被定义为“拒服兵役者”。经过父亲和女友的拯救,摆脱了罪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拿枪上战场的男人。
全军在钢锯岭溃退后,多斯不走,独自留下救人,开启无敌状态。包括在火线上包扎、提血浆输血,从距离日军阵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来一个个伤员等等,凭着“再多救一个”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毫发无损,一个又一个被拯救,直到援军到来结束第一段辉煌历史。
俨然多斯在影片中就和阿甘在影片中一样,是英雄,更像个神。所有的神助都来自于他的执念“我~不~杀~人~”。可这是战场啊,用多斯上级的话讲“战争中没有杀人,那是拯救,开枪是为了死最少的人”。任何人都说服不了多斯,无论用何种恐吓和卑鄙的手段,他也不管在何地还是战争,杀人就是杀人,没有调和的余地。
不拿枪,不用武器就一定能避免杀人。他是军医,他的使命是救人。
片子的前60分钟毫无遮掩的描述着信仰之于多斯的重要和坚定,即使付出挨打,挑衅,谩骂甚至不能回去和女友结婚的残酷后果他也无动于衷,选择用自残锤墙的方式解脱自己。
除了用大篇幅描述主角多斯的信仰,影片中毫不吝啬地也描述了日本军的信仰。
日军在“一切为了天皇”的口号嗜血般地朝着枪口和炮口一排又一排的向美军扑来,咬牙切齿的怒吼,双目瞳孔放大的坚定,根本不怕死,倒下一批又从地道里上来一批,视死如归的人海战场应该震撼了所有观众吧。
日军将领在战败钢锯岭后,用严肃的纪律和流程切腹自杀,透过镜头的细节展示,那股敬天、敬地、敬人的精神,在深深地把刀刃插入腹部的那一刻感染着自己,虎躯一震,全身起了鸡皮疙瘩。
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名族真可怕。
——3——
新瓶装旧酒,老调重弹。谁不知道信仰很重要,有了信仰自可“无敌”。可找到信仰多难,坚持信仰更是难上青天。
多斯“不杀人”的信条是来自小时候和最好的哥哥哈尔打闹玩耍时差点用砖头把哥哥杀死了的经历。根深蒂固,不可磨灭。
每一个坚不可摧的信仰,绝对不是胡乱想到,别人忠告,而是你经历了并与自己达成共识,痛也好,乐也罢都与你深刻的绑定,不可遗忘,一生相随。
有多少的荣誉就要受得起多大的侮辱。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有了信仰只是完成了第一项工作,坚持信仰才是“伟人”考核的真正开始。
某种程度上说,多斯是幸福和好运的。最窘迫和无助的时候,未婚妻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坚守和支持。他的父亲,一位不愿意再触碰战争,穿上军装,回忆过去的一战老兵。为了儿子,拿起了最痛苦的一切,去找老班长(军区司令官)求情讨赦免书。
如果没有他们的及时出现和帮助,或许历史上也就没有了多斯,没有了二战唯一一位获得英勇勋章的“拒服兵役者”。
——4——
机遇和上天眷顾自然属于运气部分。谁又倒霉一辈子呢?在一件成功事项中,外在的因素重要,起到的是推波助澜、雪中送炭或者是锦上添花的作用,但绝对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才是一起的根源。没有多斯自己找到信仰,如果多斯没有坚持信仰。后面的故事又从何谈起。
导演愿意用接近60分钟的篇幅压抑剧情式的去描写那段坚守的岁月,是多么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成功的塑造了角色性格和力量,厚积薄发,为后面艺术化放大的英雄场景铺平了道路。
后面疯狂的场景,不觉得多斯是在演,在装。你会觉得这样的剧情放在多斯身上是契合的,就应该是这样的。不跳戏,全情的跟着多斯去拯救,去冒险,去勇敢,去无畏。
我们也能感受到,坚守那一段时光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漫长。它不仅在折磨多斯本人,也同时在折磨着身边所有的人。同班战友跟着受罚,上级心情暴躁,女朋友起初不理解。
就摸一下枪,不叫你杀人还不行吗?不行。枪就是杀人的武器,无可争辩。
——5——
多斯把自己能说的全给身边的人说尽。依然不被理解,他也明白,默默做好自己,不要强求。
导演把镜头切到一个又一个多斯独自相处的场景。角落里看着女友的照片发呆,躺在床上看着圣经小册子。他尽量一个人,既不想惹别人不高兴,也不要求他人理解自己。彼此尊重就好,相安无事。
夜深人静的时候,多斯也困惑也迷茫。他觉得自己并没有伤害谁?你有你们的价值观,我有我的价值观,或许有差异,但为什么不能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一定活成你们的那个样子才算是合格与优秀吗?
显然不是。当我们被生活打磨成了圆滑的石头,本为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去豪赌,最后我们却是因这目标才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我们赢了生活,却输了自我。
多斯不想失去自己,那样会很难受。他想活的真一点,单纯一些,即使是在残酷的战场上。
毛姆笔下《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四十岁的时候想要为自己活一把。抛弃一切,高薪的工作,一对优秀的儿女,优雅的太太。留信说:“四十岁以前我是为了使命活着,孩子成年,家境殷实,奔波忙碌,四十岁后我想要为自己而活,要去学画画,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
——6——
不是我变了,只是我没有按照那些人的想法去生活罢了。
或许现在的我们,正在大步走在别人定义的道路上。他们说看小说没用,要看商业书;他们说周末学习折纸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听场升职加薪的讲座;他们说要活的有用,活的正确,活在道上。
烽少说:所谓的年龄和别人的的眼光从来不该是阻碍束缚你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以及事物的原因与借口,相反我觉得有些喜欢爱好应该是至死方休。
多斯的故事是真人真事改编,他不是榜样,只是启发。
放在当下。不要因为孤独就去找一些不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迎合一些不属于自己的群体,爱一些就手可得的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要问别人好不好看,你努力合群的样子并不漂亮,相反,恰恰是努力做自己时,你身上那股特立独行的劲真招人喜欢。
《血战钢锯岭》这部影片是想告诉我们信仰的力量吗?是也不全是,更多的想说明如何坚守信仰才是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