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致你自己的良知,因为良知就在你的内心深处。
阳明先生的弟子,于中、陈九川和谦之,在先生旁边很虔诚的听讲,
先生说:每个人的胸中,原来都各自住着一个自己的圣人,只是自信不够,又都自己把自己的圣人给埋起来了。
又对于中说:于中啊,你的心中原来就是一个圣人。
于中站起来说不敢,不敢。
先生说:这个圣人原是你自家有的,为什么要推不敢呢!?
于中还是说:不敢,不敢!
先生说:每个人都有的,何况是你于中呢?是什么原因让你谦虚起来推辞不敢呢?这个亦谦虚不得!
于中于是笑着接受了。
先生又说了:良知在人的心中,随你如何都不能泯灭它,盗贼也是自己知道不应该为盗,我们喊他做贼,他还不好意思呢。
随你如何都不能泯灭良知,是说无论你漠视良知,反对良知还是要大张旗鼓地消灭良知都不能泯灭它,因为它就在你的心中。你无法消灭自己!
于中说:只是良知被物质欲望给遮蔽住了,良心在内,自然不会失去,就如云把太阳给遮住了,但太阳何尝不见了呢,何尝失去了呢!
愚夫愚妇也有他们自己的良知。
先生的弟子在参加科考回来的途中,去向周围的人讲授先生的致良知,听的人有相信的和不相信的。
先生说:你们把自己看做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怕的赶紧走掉了,如何讲得通,讲的行。是要做一个愚夫愚妇,才可与人讲学。
先生告诉我们,圣人有圣人的良知,愚夫愚妇有他们自己的良知,而不是说把圣人的良知加给愚夫愚妇们,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致自己的良知。
先生在1526年,先生55岁的时候,给他的弟子聂豹,也叫聂文蔚的一封书信中,先生表达了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使天下之人皆知自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
先生的愿望是:愿天下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致自己的良知,相安相养。
因此,致良知不是致阳明先生的良知;也不是致你老师、你孩子、你父母的良知;也不是致我的良知,而是致你自己的良知!
致良知是致你自己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