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东到海,可太谷县城北面的乌马河却是向西流的。乌马河北岸,有一个叫“团场”的小村。团场村西北紧邻四、五千人的水秀村,南接二、三千人的贾堡村,即使东邻大威村也有上千人,只有团场村依旧是五百多人的小村庄。对于平川地区的村庄来说,团场村实在太小了,小到人们用“团场、大威一道街”来形容团场村和大威村两个村庄。但这个小村庄却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永远魂牵梦绕的故土。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关于团场的故事,才知道团场村虽然小,可历史悠久,故事颇多。据说这些村庄与隋唐时期的李渊李世民有关。李渊李世民在太原起兵,驻兵之处就在团场一带,“团场”之名也是因为此地是李世民带兵团练的场所,所以取名“团场”。团场村与大威村这两个小村距离很近,人们提起团场就会提到大威。这大威也是取名“大展军威”之意,两个村名寓意团练场地,大展军威,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也许就是“团场、大威一道街”这句话的来历吧。
除了团场之名,老人们口中还讲述着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带兵驻扎在团场一带的李世民,夏夜被叫蚂蚱的呱噪声吵得睡不着觉。李世民一生气,下令这些叫蚂蚱立刻后退十里,不得在水秀、团场、大威一带活动。说来也怪,直到现在水秀、团场、大威一带很少能找到叫蚂蚱的踪迹,而紧挨着水秀的东怀远村就能轻易找到叫蚂蚱的身影。看来这皇帝果然是不简单,金口玉言,连叫蚂蚱也是要听的。当然,这些只是民间传说,姑且听之,唯有村中的一些遗迹,还可看出团场村的端倪。
直到前几年,团场村东还有一个平头土台,据说是当年的点将台,可惜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威武。我小时候记着还是一个很高的土堆,后来在点将台一侧打了一口机井,土堆就在众人的铁锹下,越来越小,像一位佝偻的老人,逐渐走向生命的终点。如今,土台已经看不到了,只有杂草丛生,被一些勤谨的老农摊平种了庄稼,也许再有几年,遗址也不复存在了。
近几年,团场村的变化越来越大。不变的是南北一条大街,北头是个丁字口,各通东西,这与老太原丁字路口的讲究是一样。丁字口以北,大都是团场村的老房子、老宅基地,还可以找到一出水的典型百年老宅。这些老宅与村东的财神庙遥相呼应,静静守望着团场这个小村。
丁字口向南,都是改革开放后翻修的新院落。如今被粉刷一新,还手绘了宣传新时代的壁画,一直延伸到村东口。大街的中段,东侧是村委所在地,房屋不多,却是功能齐备。西侧是原来的小学,前几年建成村里的小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去处。
小公园四周花草繁茂,一座小亭掩映在依依翠柳下,另一座小亭静坐于绿草之间。两座小亭遥望,中间是小广场,南侧立起一部大型LED大屏幕。一到晚上,或是中外电影,或是秧歌晋剧,或是广场舞,吸引着村民前来休闲纳凉。这些场所设施,成就了团场村一个屡屡获奖的新农村广场舞团队,也提高了团场村民的精神生活水平。
看着这几年团场村的改变,眼里看着,心里舒坦。我们知道,团场村虽然不大,但未来的发展却是不可估量,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