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给自己提了一个具体的要求,就是每个月写1-2篇文章或者感触,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希望和更多的人分享交流。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90后的创业者写的关于校园市场的文章,有很多经历跟他很像,就一时兴起,想聊一聊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事情。
先聊一聊自己在大学里那些所谓的“创业”:
创办过“疯狂口才培训班”,跟一位疯狂英语的培训讲师,举办过一次宣讲会,招聘到4个收费学员;
做过“ours打折卡”,经历了从1个人到9个人,再到1个人,洽谈了130多个商家,销售近2000张打折卡,有一些媒体开始报道,也有一些其他学校的公司想要收购;
办过“暑假辅导班”,在陌生的城市招聘过300多个初高中生,盈利10万余元,同时也被朋友欺骗过,最后钱财两空;
开过“彼时年少”,一度成为校园内部最火爆的咖啡奶茶休闲吧,也有一些媒体报道,还有一些人看过报道之后想要加盟;
这些事情都跟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做的事情一样:有一些小的想法、觉得大学生有需求、利用自己在学校的资源、认为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若一个大学生不是为了拿奖学金、进学生会、考研考公的目标在校园晃荡,都会接受身边至少80%的同学和朋友的质疑:这孩子,怎么不好好上课,瞎折腾什么;更何况我的奶茶店还开在了荒无人烟的3楼;一个人去陌生的城市招生?一张卡想要卖钱怎么可能!接受了无数的猜测和质疑。
前几天面试一个大三的学生,问他为什么放弃之前的创业项目(该创业项目在学校有12000多粉丝),答案是:我们拿着商业计划书去参加学校的一个比赛,老师说我们这个没有发展前途,所以我们就放弃了。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不能说放弃是对还是错。但从他的回答中我似乎又看到了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创业失败,对于创业来说,本身就是一件特别艰难的事情,被人质疑,不被信任都是家常便饭,回想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若每一次别人觉得我做的事没有意义的时候我都选择退缩,那么我应该会一事无成。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另一个事情:最近经常会被学校邀请去当XX比赛的评委,学校的社团组织也真的是不容易,想尽各种办法邀请学院的老师和外面企业的管理人员去,每一次跟他们的交流我都特别的小心翼翼,因为我是真的害怕因为我自己的无知或者任何的语言,影响到一个或者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从他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们对坐在下面的评委的信任和期待,而我们绝对不能误人子弟。有的事情没有对和错,好与坏的区别,明确原则和边界这是我能尽量做到的。
现在觉得那几年唯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坚持。因为坚持,所以走到了现在。
反思三年的校园创业经历不足之处太多:
从来没有把组建一个靠谱的团队当成非常重要的事情:做第一个项目的时候,找来了8个人,都是自己的朋友或者学校一些学生会、社团的主席副主席,一个月之后只剩下我一个人,然后一个人做所有的事情,再也没有考虑过组建团队的事情,如果再组建一个团队是否会做得更好,如何组建团队,什么样的人适合加入,如何留住优秀的人等等,在大学这些我都不曾想过;
以为的需求实际上可能不是真正的需求:在开“彼时年少”之前进行产品的选品,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产品和口味,虽然整个店铺的运营非常成功,但在试营业期间调整了一半以上的产品的口味,后来细想通过前期的调研,分析,以及客户的定位实际上是可以避免,我想一定有很多客户因为试营业期间的产品后来再也不愿意来消费,客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客户愿意为什么样的产品买单,购买场景等等都非常重要;
没有目标和方向:只想着要做一件事情,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情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无论是打折卡、辅导班,还是其他的项目,仅仅只是想要做这样一件事,因为缺乏非常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所以事情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就结束掉了,后来细想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不会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为我根本还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这应该就是格局;
财务不严谨:对于收入、支出、成本、毛利、净利等没有合理的预算和记录,这些数据对经营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只知道能赚钱,盈亏平衡点、利润率等完全没有概念,这是现在才知道的;
错失了一些可以更好发展的机会:做打折卡的时候有至少3个已经在其他地区运营优惠卡的公司联系我希望一起做大市场或收购;彼时年少上报纸之后有无数的人找到我的联系方式希望加盟,我拒绝,然后转出了自己的店铺加入了龙湖集团,不能说对还是错,但是我后来反思这两个事情,实际上都有一些机会让这个事情能继续生存下去,有可能能生存的不错,当然也有可能还是死掉了。现在明白了合作、资源共享的重要。
这些,在大学期间,都是几乎不可能通过自己解决掉的,至少那个时候的我没有那样的能力。
没有好的创业项目、不能组建靠谱的团队、不懂经营管理、没有资金、这些可能都是现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正在经历的。
最近面试了很多在学校看起来“优秀”的大学生,因为自己在创业的缘故,总会有意识的问一下他们对创业的看法,是否考虑现在或者毕业之后创业。我听到大约有50%的回答是:不考虑。原因是他这两年在学校看到了太多创业失败的案例。不禁想,有多少大学生创业项目在不知不觉中就死掉了?我们都还来不及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就是这样残酷的发生了。
毕业这四年,接触了几千名大学生,看到他们的样子:爱折腾、聪明、也能吃苦、想要做好一件事情。都说90后是追求自由追逐自我的,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梦想和执着,但似乎又缺少一点什么。像极了曾经的自己。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是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不支持的是盲目的创业和扩张,在大学阶段的“创业””对我的意义更像是一种经历和不甘平凡的折腾。
在这里想跟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有一次跟一个朋友在家里喝茶聊天,我们的话题是创业,跟这个朋友认识一年多的时间,一直我们都在琢磨有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起做的,然后我们就聊起了她想做的事情,她说自己特别喜欢干花,特别喜欢动手做一些小的礼物,我问她为什么一直不做,她的回答是一直觉得自己有工作,好像没时间,好像是觉得没准备好,又好像觉得担心自己做不好。总之就是特别多的顾虑但是又说不出来是什么。我想,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在职场中的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想做一些事情,总是迟迟不去做。我问她:如果你现在就做一种产品,然后在家里开始销售,可以吗?对你有什么损失吗?最差的情况是什么?这是我经常解决问题的方法—衡量最糟糕的状况,如果我能接受最糟糕的状况,如果我能接受,我就会去做。现在距离和这个朋友聊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她已经在装修自己的小店了。
其实有时候行动挺简单的,就是去做就好了,但是对于大学生创业,我的建议是你是否做好了失败的准备?你是否能承担最差的经营状况?你能不能预见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去做吧,努力去做,然后无论成功或失败,你都会为自己骄傲。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只学不做等于没学,只知不做等于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