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某次上班路上听收音,主持人播报了一条新闻,说是现在的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热衷于给孩子报各种班,而且报班的年龄越来越小。
一位家长带着自己五岁的孩子去报某兴趣班,结果老师惊呼:“怎么现在才送过来呀,别的小朋友都来学了两年啦!”
听完这则新闻真是既好笑又疑惑。一边是家长们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作至理名言,倾其所有买学区房、请家教、报补习班、上兴趣班;一边是聪明的商家投其所好,各种名目的补习班、兴趣班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一边是孩子们懵懂无辜的眼神,他们用稚嫩的肩膀背着沉重的书包,为了不辜负爸妈的希望,没日没夜地奔走于各种学校和机构。
所谓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该怎么定义?
别人家的孩子刚满月就去上早教,而自己却没有送孩子去早教就是输了么;别人家的孩子去读天价贵族学校,而自己的孩子却只能读普通学校就是输了么;别人家的孩子去上N个兴趣班,而自己的孩子只是自己在家里涂涂画画就是输了么。
二
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育儿过程中,最忌讳的应该就是比较。
中国的父母总是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会背唐诗了,自己的孩子连话都说不好,于是很焦虑;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考100分,自己的孩子却成绩平平,于是很焦虑;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自己的孩子却连唱歌都跑调,于是很焦虑。
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规律,自己的爱好特长,没必要总是拿自家孩子的短处去跟别人家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
所谓的“起跑线”,不是别人家的孩子会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要会什么,也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有什么,就要让自己家的孩子也有什么。
孩子的学习能力其实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螺旋式发展态势的,义务教育阶段学了十年的知识,进入大学后也许一年的时间就可以完全掌握。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没必要太看重分数,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健康人格的培养,远比分数重要得多,并且培养好这些品质以后,好的成绩就会变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
那么,好的习惯和品质该如何培养?父母作为孩子接触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习惯和品质必然从父母身上习得。
整天看手机玩游戏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得出爱看书的孩子;粗话连篇不讲文明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懂礼貌的小孩;做事畏手畏脚犹豫不决的父母,也不可能培养出果断勇敢的子女。
要想孩子具有某种品质,得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那种品质,如果是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怎么可能教会自己的孩子呢?
所以说,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如果父母是把孩子丢给保姆,那么保姆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如果父母是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那么爷爷奶奶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中国人大哲学教授王方,儿子是王小波;数学家杨武之,养育出杨振宁;民国教育家邓以蛰,生出邓稼先;梁启超的儿子,名叫梁思成;古文学家钱基博,有一个古文功底同样深厚的儿子——钱钟书。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先看看自己是不是那样的人,如果不是,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迈开步子,去努力,去奋斗吧!
其实我并不反对买学区房、读贵族学校、报各种兴趣班,相反,只要是在自己承受范围内,尽量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钱”这个问题上,社会各阶层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甚至差距是难以逾越的。
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财富问题虽然不平等,但是在提高自己的修为和见识的能力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作为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努力提升自己吧,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见识和格局,那么,优秀的孩子必会随你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