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到浙江后,每次逢人一介绍,说我来自兰州后,对方都会说一句:哦,你们的兰州牛肉拉面……
兰州的牛肉面,很多人或许会说,你牛肉后面缺了个“拉”。但是,在兰州没有人会叫拉面,也没有一个牛肉面馆子叫“xxx拉面”。在兰州就叫:牛肉面!再要不干脆叫牛大。
牛肉面起先是由一碗汤发展来的,牛肉面发明者 马保子 是一位回民。兰州基本上拉面师傅和调汤师傅都是回民,起先马保子是晚上在门口支一个锅,煮点牛肉汤,半夜里有人喝醉酒了,过来喝一碗汤暖暖身子,醒醒酒。慢慢就觉得喝汤不过瘾,经过马保子的改进就变成了牛肉面。里面的花样和讲究也就多了起来,自此,兰州也就和牛肉面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
说说牛肉面的配料吧,首先就是面,这个面必须要有筋道,以我们那边“和(huo)尚头”为最佳,但近年来这种面已经不多了,但能做牛肉面的面,那也是极为筋道的。面里总是少不了蓬灰的,它会使面更有韧性。然后就是牛肉和牛骨了,牛骨以大骨棒为佳,好的师傅调汤时总会把一个大骨棒煮好几个小时,把里面的精华全部熬出来,这样汤才更鲜美更有营养。判断汤好的标准之一就是要清。连带在汤里的还有白萝卜,萝卜切大片,等汤调好后放进去让萝卜在汤上漂一层,汤里的萝卜颜色是白的才算正宗,这是锅里的配料。还有就是蒜苗和香菜,这是牛肉面里的“四绿”,有绿就有红,红的当然是辣椒,准确来说是油泼辣子。红红的上面飘一层芝麻。这就是牛肉面里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
为什么外地人都管牛肉面叫拉面,这还是有道理的,我们一般家里如果自己吃拉面,叫“拉条子”。大多母亲为了迎接外出归来的子女都会拉一碗拉条子,意为长久的意思。想要牛肉面的面能拉开,并且不断,那么面必须有韧性,如何让面有韧性,这就要靠师傅反复锤揉,把面揉半个小时以上,这样才能够拉成各种形状。面的种类有很多,有:细滴,二细,三细,毛细,韭叶子,二柱子,薄宽,宽滴,龙须……,这些面你要什么,师傅就可以拉什么出来,甚至裤腰带也是可以的。我来介绍一下这些种类,大多数人吃面,都是“细滴”,因为这个粗细刚好,像我这种吃面快的,可以三分钟吃完一碗。比细滴粗的叫二细,很多青年都会吃二细,因为有嚼头。如果你理解三细比二细粗那就错了,三细的粗细是介于细滴和二细之间的,这是很多大叔的首选,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去吃面,碰到大叔,很多都要三细。韭叶子其实就是面比较薄然后宽度有韭菜叶子的宽度,女性朋友们尤为热爱。二柱子就算一个奇葩的存在了,因为它太粗了,有小孩子小指那么粗,吃的人不多。
兰州一共有一千多家店,每天大概可以卖一百万碗牛肉面,师傅们四点多就起来做了,到六点就已经开门了,兰州人进去点菜很简单,只要报:一个牛大。就已经完成了,然后过去窗口给师傅说:“一个细滴”。两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就到了你面前。
关于牛肉面的点单过程也可以看出很多来,一个人进店后就可以知道是不是本地人,如果他买票时说,一个面,一个蛋,那就是本地人。说牛肉面的就是不常吃的,说拉面的毫无疑问就是外地人了。以下还有个段子,听我慢慢道来:
兰州东方红广场,牛肉面店有十几家,上次,在东方红办了一个吃牛肉面的比赛,参赛选手每个人三碗面,然后比赛吃完的速度,我记得冠军吃完三碗面,并且汤也喝完,一共用了十分钟。每天的牛肉面唤醒了沉睡的兰州人,也让他们练就了吃面的速度吧。
今年九月份,我第一次出远门,从兰州坐绿皮火车来嘉兴读书,嗯,上车前,吃了两碗牛肉面,就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至此已经两个月了,我依稀记得父母送我到车站时别离的眼神。
如果你的心里还有情,你的眼底尚有泪,那么故乡不会只是地理书上的一个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