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calers在他的书里,这样评价自己:不是网红、没有名气而且名字难记,通过自己的持续行动沉淀下来了社群,完全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吸引到了读者。
这一个标题是从他那里借来的,却想来写自己的一点思考。
第一句话他说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代入一个场景,比如他说自己还没有毕业时在北京挤地铁,拼命想要逃,对自己触动很大。
但是他再想,每一个人的思考都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之上。
如果把自己的各种情况写成一个很长的参数列表,或者建立某种尺度,或者搞一个数轴,那么我们在这个轴上必然会有一个位置。但不管你处在哪个位置,总是会存在在你上游阶段的人,以及处在下游阶段的人,而决定自己往哪里走,我们在思考的时候,最关键是,要先知道自己在哪里。
而生活必然有随机性,你接收的信息,在一切传播渠道上看到的,如果映射到数轴上,可能这些代入对你并没有可参考性。
我觉得Scalers写这些,其实最想表达的是这些触动和代入,会影响我们的情绪,比如,你看到后会不会放大你的悲观?会不会觉得再多努力也徒劳?然后就是各种作死,然后就是干脆什么也不做了。
其实呢?你还是你,你的生活还是你的生活。
2.
我们只要知道,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有选择。无论你看到什么,希冀什么,都先做好当下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我从他写这个数轴理论里,学到最重要的一点。
一个路径至少有两个点,你想要到点,和你脚下的点。
试想一下你怎么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那些闯进你脑海引起你注意到场景,再去体会,会给你什么感受还有情绪呢?
在这里我更觉得Scalers理论的朴素和珍贵。我们基于自己脚下的行动,才是我们自己的,才有可能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那些信息如果你代入,如果你放任自己去思考,只会给我们焦虑,而这些焦虑,会让我们做一些并不能帮助自己成长的事,比如去找即时反馈,甚至会上瘾。
去想一下,我们付费了就好像学到了一样,我们链接了就好像我们被赋予光环了。但再深想,能给自己赋能的,只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产品,和有能力做出这些对别人真正有价值产品的那个人,也就是你自己。
另外半个标题,你不必遇见所有人。
Scalers一开始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从这里说开的,不管你做什么,做的好不好,都会有人不认可你。他的意思是说,生活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我么不必都要遇见。只和相互认可的人一起,共同成长。所以他说他自己还有他的社群,他说要踏踏实实地行动,这样的人值得彼此遇见。
3.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弥太郎关于梦想,有一个很另类的说法,我觉得放到这里一起理解很有趣。
他说自己从文字工作者到二手书店的经营者,再到杂志社到总编辑,他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一项是他过去怀着“想做这样的工作”的梦想好不容易达成的。
所以他说:与其去想象“想成为的自己”,并定制计划孜孜不倦地努力,不如好好地做好眼前的事。
乍一看,觉得和成长,目标,路径这些有些想违背,但再去想,为什么我们知识付费了很久并没有切实的改变自己的状况,而是留很多焦虑呢?
Scalers说自己是靠踏实行动取得今天的成绩,也一直在强调持续行动才最重要,其实和弥太郎的:好好做好眼前的事,一样的道理。
弥太郎建议,对所有发生的事,都要不断地抛出两个问题:
1、现在,我能为社会做什么?
2、现在,我力所能及可以让人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对所有遇上的是,遇见的人,都试着去想象,也对当下发生在自己眼前的事情尽最大的努力。
4.
他讲了一件事,他说有的公司还有这样的铁律:应该任命为总经理的,是未曾想过要当总经理的人。
我也还依然记得一句话: 我们都应该成为自己卓越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是把你带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卓越的领导者是把你带到你没想到要去但却是你应去的地方。
先做好当下的事情,竟然是让自己变得卓越的捷径。而不是其他,不是我们每天遥望梦想千万次。
借Scalers的题目,梳理自己,写下想对自己说的。在这过程中,我也试着去想,当下这一篇文字,我能让你觉得幸福吗?
因为弥太郎说当我们以放松,不苛求的态度去面对梦想,如此,也就不会因为与人相互比较而焦躁不堪了。因为工作和人生都一样,不是在与人竞争的情况下持续赛跑,而是要用自己的步调,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