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手无屏 自 刚好实验室 在北交大落地后的第1次公开拆书+书评,对象为《高考战斗手册》。
本文阅读约需要25分钟,适合高考的直接参与者阅读。
作者参加过两次高考,复读后成绩提升280分,考入某校电磁场与微波通信专业(该专业国内排名第一)。毕业后三年内由高级工程师转型为大专、本科层次校企合作讲师,之后又研究四年职业教育,曾参与起草母校相关专业的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计划。同时作者曾负责软硬件教学产品开发,参与同多个级别高校的业务往来。
全文结构仿写三节课黄有璨4月17日推文《这一波知识付费:一个机会,两种能力,三个要点》。
作为一个通过刻意练习,来带领在校生体会成长乐趣的社群@刚好实验室,拆书+书评其实是我们的一项主要文字输出方式。这一次简书的写书评送书活动【第一期】,我有幸收到了我的首选书目:@林中白狼的《高考战斗手册》。
我申请本书的出发点很简单,相关领域的多年从业经验,使我对于高考、高考相关产业链,家庭教育以及孩子们从高校毕业后的人生规划有很多内容想表达,也盼望刚好实验室内外,还记得高考生活的同学们互相拍砖讨论起来。
我想依次解决4个重要的问题,从书的内容开始,再回到书的商业逻辑结束:
1. 如果我是高考生、考生家长,这本书是有益还是有害? 价值有一些,个人意见:在书店完成翻阅
2. 对高考生而言,高考以及这背后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筛选+社会竞争,洗好牌以后请出好牌
3. 高考以后,还有什么东西在等着高考生、考生家长? 独立过好自己的生活、做选择并安心走下去
4. 高考,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机会? 商业思维有助提高成绩,好成绩有助于商业行为
内容要点都在这了,我下面向需要的朋友依次展开。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讲了什么?
如果我是高考生、考生家长,这本书是有益还是有害?
放下应试教育的利弊问题,这本明确只存在两类读者的书,我们应该搞清楚适合什么读者来读。
高考的直接参与者,是本书的主要顾客,包含:考生、考生家长与考生的家庭、学校、社区环境。高考的间接服务者,是本书的另一部分顾客,比如相关产业链、分析师,以及想投身咨询顾问的一些人。这一章节,我只关注并向主要顾客(考生及家长、学校和社区环境)回答。
我的观点概括如下图,建议考生阅读本书,建议家长和学校辩证的阅读本书。
关注罗辑思维的朋友,早在第47期节目《教育难题的意外答案》中,就听到过以下观点:
教育本身就是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提升能力,第二个功能是赢得社会竞争。然而,当这个两头的逻辑都存在在教育体系里的时候,你会发现后一个逻辑会反噬前面一个逻辑,教育本身将只有一个功能:助你赢得社会竞争。百度文库-罗辑思维《教育问题的意外答案》
这个观点,我个人倾向于认同。延伸一下,总结为2点:
第一点,社会竞争比拼的是时间效率。在K12的出口也就是高考阶段,参与者在时间上是公平的,所以参与竞争的单元需要立体的调用时间以外的资源提升时间效率,而不仅仅是考生单兵作战。
考生的学习成绩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一种家庭认知水平、幸福能力水平的竞争--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更多家庭成员及社会资源的简单参与,或者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人组建家庭的选择,甚至包括社会/家庭结构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而需要被重构。
举个4月18日的新鲜例子,在斯坦福、伯克利客座教授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的新书《智能的本质》北京分享会上,有一位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的妻子用中英文提问,讲自己18岁的孩子对人工智能领域极感兴趣,正在自学心理学,来年高考后想去加拿大或英国攻读相关专业。
再想想我们印象中,以及《高考战斗手册》书中提到的衡水中学的学生,这真是挑战一部分家长的常识:
高三还在自学心理学的孩子,难道不该责骂并拖回正途么? 心理学不仅不在课程目录中,还与人工智能学科有很大间隔。
这位家长非常清楚,Scaruffi教授也明确指出,最有助于研究人工智能的学科是数学,那还不赶紧花钱提高孩子的成绩又在等什么?
北京的部分家长已经可以提供孩子意愿中的最好学习条件了(加拿大和英国在AI研究领域出过几位史诗级领军人物),贫穷地区尤其是一些自称只懂种地的家长们又该何去何从?
因此,抛开地域问题,不同幸福能力水平的家庭(包括对幸福的理解和诉求、实现幸福的能力等)已经不是主要的维度差异,不同的家庭认知水平才是。这种降维攻击的压力,根本不是靠考生的学习成绩来抵抗的。而且随着技术对生活更加迅速的改变,未来的社会分层会使得这种不同维度间的社会竞争更加惨不忍睹。
第二点,社会竞争(高考)毕竟是通过不同出口的同样形式来完成的。如果只考虑同一维度内的社会竞争,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社会筛选机制。毕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社会永远都不会存在公平的状态,但是回到考试的形式本身,我们要放下已经无法回头准备的家庭资源现状。
好消息是,社会分工具体到每一个个体身上时,每一个人都将很公平的领到一个分工,随着信息的交换在当前身份下实现自己的幸福也并不是难事。
所以回归高考,本书阅读者都是已经到达高考大门外的各个家庭,拥挤的人群保证了每一个家庭都已经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用尽资源在高考中获得合适的分数,并知道该选择什么城市的什么大学的什么学科(只需具体到二级学科层级),还能选择走进这对应的最佳出口,才是目前唯一需要关注的事情。
举个复星集团郭广昌的例子,他是自己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才能拒绝更符合当时家庭经济条件的中专之路,一路努力的想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离老家不远的复旦大学读了哲学。
以上两点,我心中的高考战斗手册应有内容的缺失,导致了我对不同的读者给出不同的阅读建议,以及整体11分的推荐值(总分100)。事实上,我认为只有家长会在书店里翻阅此书,其中的一些观点如高三无爱情,可能是触动家长购买的理由。
考生专注于力所能及的事情,阅读本书可以吸取作者“成为一个战士,为自己而战”的思想,有益于提高高三生活的幸福感。其他的观点,考生们你们自有判断。
家长则不能偏信阅读本书就会给孩子带来多大帮助,事实上影响孩子成绩的决定力量,其实是每个家庭自己。如何真心理解并陪伴孩子度过这一阶段,刚好提高成绩到极限却不是挑战孩子的极限,我认为只有很少比例的家长能给出高分答卷。
以上其实没有创新的观点,所以下面给出本书的内容纲要,请大家自己判断值不值得阅读:
所以本书《高考战斗手册》在我的价值观框架内,更像是扭捏的不想贴上成功学标签的一本经验丰富的过来人鸡汤,除了给出一些“为自己而战的战士”形象人设,没有给出其实也无法给出具体战斗方法。出品人凤凰联动给出的上架建议为考试+励志,并联合众多通向高中的媒体渠道进行图书销售,甚至在封底最上方还有团购电话,满心希望将 @林中白狼 老师的明星电台节目《高考百日总动员》IP变现。
我觉得可惜了明星节目的形象,毕竟数百小时的节目浓缩进书里还想普适众生,这难度堪比台下十年功的芭蕾走上了高空钢丝。所以我更推荐孩子们、家长们听听电台节目。
但是,书的形式里,青春纪念册这个概念却做得基本成型。拆开书本塑封,立刻掉落出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印刷体,甚至还有为Ta设置的诀别卡,充分的考虑到了家长的焦急心情。
逻辑上,高考是一个家庭向社会竞争交出答卷的一次过程,任何一种只考虑部分家庭成员而无视另一部分家庭成员抵触的做法,都是庸医的处方。
因此,关于本书是有益还是有害,我建议全家趁早抽时间一起阅读,共同讨论并不断迭代,一起走好这一程。如果只是家长买来丢给孩子,那还不如将孩子丢给同学们一起去唱唱歌撸撸串。
高考,还是家长们记忆中的样子么?
对高考生而言,高考以及这背后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上面其实讲到了,高考考生只是代表家庭、亲身出现在考场的一个成员而已,想对高考这件事有清晰思路,我么还是需要梳理一下大家的分工界面。当我们只考虑功能的时候,考生、家长、学校的关系,我是这样理解的:
上图中的考生,使用了12面体代表他们12年来,每日早起并在学校学习的生活模式。
上图中的家长,使用圆润四方体代表他们要处理家庭事务的方方面面。好的家长会过好自己的生活,同时支撑家庭的过去与未来。
上图中的学校,使用了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形,代表这是一个需要很多手段来区分层级的组织体。
可以看到,学校和家庭,作为准备高考的两个场所,分别容纳着学生群体组织和家庭成员组织这大小两套系统,不仅存在组织规模的差异,也存在成员间年龄与认知的差异。
此外学校与学校的差异也是云泥之别。比如书中提到的衡水中学、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等,他们将应试教育、责任教育放在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之前,创造出某年山西省状元排不进河北省前100名的怪现象。
除去时代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从99年扩招以来,录取率已上升到60%并持续了十年,进而达到了2016年的80%(数据详见本书138页)。这意味着高考除了实现社会功能,ta依然维护着更加犀利的筛选作用。以前只区别孩子是否是大学生的身份,现在要暗暗区别孩子的能力。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横向的多听多看宽年龄区间的学生群体、自己孩子的小群体、自己孩子的言行思想是非常必要的。逻辑上来说,一定会有一些封闭的家长因为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特点,没有能力行使照看生活以外的职能而被社会竞争降维打击淘汰出局。
随着教育企业集团的入场,教育的市场化趋势不可也不应避免,高考必然会在平面的竞争中,暗暗增加更多维度的考量竞争。
而另一些真正在认知层面能够提供自助的家长(远不是仅仅热心甚至焦虑如何择校、择业),他们则应充分的发挥组织行为学、博弈论思维、经济学思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巨大作用,甚至是终生学习和有爱能力的榜样作用。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所有家庭成员如何认清并安于能够发挥的最大力量,不艾不怨的打好手中牌。
举我自己的例子。高考十几年后,我现在回忆中关于高考的最深刻两件事:
1. 我是考生的时候,每天是老爸做早饭(因为爱惜老妈)保证我6点15分出门披星戴月。他的特点就是,包了一冰箱馄饨的话,我能吃两个月同样味道的馄饨...然后下一回包的好像还是馄饨。这保证我穿了三年群体情侣装依旧不会感觉烦躁,记了很多年日记、并见神杀神的用各种题材练习了整整一年日记体作文。
2. 第一年高考失常,他打听并找到了兰州最好的复读学校,让我遇到了省里最牛的数学老师和班主任。我从小学开始就是除了作文永远不做其他作业的,这些老师终于让我在不做作业的前提下,给了我一种战斗操作手册般的指点。这些答题技巧的底层规律,正是不喜欢写作业的我最需要的,也让我第二年的成绩轻松提升280分,很不好意思的是数学一门就提高了100分(满分150...因为,因为2003年考数学我晕公交了)。
我觉得这就是家长,亘古不变应做好的本职工作:照顾孩子的身心,并感受孩子的需求。而在上一个问题中我提到太多的认知与资源,那是完成这些基本功以外的长期准备,是高考维度以外的立体加分项。
但这也许就是技术的进步让社会生活、组织生活都极大的发展后,对家长提出的新变化和新使命:判断时代发展的趋势,搭建更多维的舞台。不仅仅要照顾演员,还要预见演员的发展,接受演员的自我选择。
讲完可以被考生低成本调用的家长,我再说说考生。
不考虑场外因素,高考本身只有两件事:
1. 提供一把尺子进行筛选,比如数学、理综,决定谁享用更体系化的资源;
2. 借机要求考生达到一定的知识及认知水平,如英语、文综、语文、体育,以至于你自生自灭也大概率不会危害其他人。
在以上两点中,凡是有唯一答案的学科,其目的都是更偏向于筛选的,毕竟优秀的师资、教学环境、同学及他们背后的家庭资源都是稀缺的。这也正是衡水中学的性格,既然是比锋利,武器就不需要美工设计。
我当年不知道数学的作用,也因此没有办法理解很多数学思想,高中三年光听不练得到的全是知识碎片,于是在2003年那个数学大年华丽丽的晕了公交发挥失常。而复读那一年老师的讲法,清晰展现了每个题型的考点究竟是什么,让我们完全体会到出题组的心路历程(无非是考xxx而已嘛)等等,把一件本来要理解思想从而体系化吸收的知识,变成了答题技巧的使用,进而让悟性好的我构建出自己的体系,掌握答题技巧的同时,理解了解决题目的底层规律,间接达成教育目的:掌握xxx、理解xxx、识记xxx。
我想,这也是考生翻阅此书时希望得到的东西。可惜,并没有。
我想,薛金星、王后雄等五位的书,也未必能靠书和卷子这一形式,就让考生自己掌握底层规律。
同时,如果只关注答题技巧,会面临另一个危险。比如我因数学成绩好进入大学的重点班,在别人学习《微积分》的时候,教材换成了《数学分析》(“高等数学”与“数学分析”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进而被打回原形、面对天书一筹莫展,两年孤立无援后彻底丧失了独立解决这个问题的信心。
因此,我觉得理想的状态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正好夯实基础,各方面都不给自己留下短板。然后,以应付考试的策略应付考试,以为自己学习的心态学习知识,并不断的将知识固化、链接进自己的认知系统。如果我当年应付考试得到了重点大学的入学资格以后,选择直面自己真实能力和兴趣,我可能会活的更轻松些。
我想,筛选机制和达成培育目标是高考的本质,这算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所以考生们的任务,就是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筛选,用认真努力的一段经历迎来新的生活阶段。
高考之后“烤”家长的体验是怎样的?
高考以后,还有什么东西在等着高考生、考生家长?
高中我们穿了3年的情侣装,最后我们都以青春的名义一同散场。
而咱们穿了十八年的亲子装,最后咱们都以成长的名义各自独立。
散场只是一个真正放松了考生的假期,高考经济的大头,其实才刚刚开始。由于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我只简单列一些我的思考。
上面是我仍然作为孩子的切身体会。3年之前我突然收到过一封老妈的短信,每一个字和标点都打对了,表达了我离家十年来她对我的深深思念。确实,这十几年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美好瞬间中,父母的不在场就这样慢慢变得习以为常。
这是我最想说的,高考的时候孩子们需要一本战斗手册、一本青春纪念册,家长们则是在高考之后需要一本战斗手册、一本青春纪念册来应对孩子已然成人的事实。
鉴于爱与家庭、职业生涯都是太大的话题,空巢老人获取幸福的自我修养更是让人唏嘘,上图就算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匆匆回答。回到本书,书中的重要建议是,贫穷家庭不要考虑三本院校,我个人是认同的。
关于职业教育大家已经有了一个狭义的认知,我特别想介绍应用型本科的概念,但先举两个例子:
1. 我的本科同学阿伦毕业前家庭变故,曾经继承老爸的面包车在学校周边跑过运输。他没讲过自己费了多大劲养活自己到硕士毕业,事后的说法是听从了兴趣的召唤,没有被7年的学习经历绑架成为微波通信工程师,而是从活动执行做起。到今天已是掌握大批外国模特资源的公司总监,两个月前在美国生下宝宝。我不论每一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我在他全家福的照片上看到的就是幸福。
2. 我的2012年是在中国(无锡)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度过的,当时给我震撼的是第一次见到茶艺、刺绣等手工艺大师的教室,方知除了微积分还有人学习这些。特别关注后,我知道了大量独立摄影师、独立插画师、读书人、模特,甚至是布光布景高手做了旅游体验师的例子。罗辑思维介绍过的微博红人,专门上门拍婴儿艺术照的@细腿大羽就是我第二个例子。
家长们还是要看到,传统的本科在扩招后鱼龙混杂正在转型,而近年来国家正在发力建设的应用型本科更是要逐步与研究型大学完成新的分工。所以,优质蓝领、技术能手、特长职业等都是贫穷家庭在三本以外的选择。除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三本,指望其他地区的普通三本给孩子带来素质提升,还不如靠家庭自己。
哪些人在通过高考赚钱?
高考,是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机会?
现在回到本书《高考战斗手册》。我的判断,这是出版方预谋的,希望借助明星电台节目《高考百日总动员》变现的商业行为。正如罗辑思维所言,合理合法的赚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高考百日总动员》在喜马拉雅等都有上传一些节目,占据了部分品牌认知,所以我发现了这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手中的《高考战斗手册》全彩升级版为2017年4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全书104278字,由凤凰联动出品,纸书定价36元。
另有上一版《高考战斗手册》在京东展示,原价23.8元已无货,内容与新版大同小异。上一版《高考战斗手册》的目录
在三节课学习过,所以我本想深扒一下新版书的出版发行、运营手段等,可惜资源有限还是作罢。我只贴下常见的高大上商业机会: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高考只有一轮,而每年都介入其中的是一茬茬的新生家庭,每个人都将在这社会的年轮上不遗余力的刻下自己的青春。这中间自然有大量的刚需市场。
大家一看便知,阴影区域上方紧密罗列的已经是目前的市场竞争红海。我没有在图中放入投资相关内容,出现的这些都是可以描述的商业行为,他们也将逐渐上升进入阴影区域。我衷心希望未来几十年,商业服务能带来更加平等的备考环境。
那又是哪些人通过高考赚了钱呢?
我知道有部分所谓通过运营手段存活的团队,他们往往还经营过所谓的老人社群、或者股市散户社群,以收菜(靠知识不对称赚快钱)为生。他们往往需要给自己贴上高考的标签来安慰自己;
或者曾经有过一个扎实的辅导名师师资班底、有过一些高考备战的数据积累;
或者有招生宣传的高中教师资源与渠道;
或者有海外资源和渠道...
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含研发、生产、组装、包装、运输、分发、销售、售后服务、再研发等全流程。其中多个流程是通过信息不对等来赚钱的,有些人希望提供价值顺便赚钱,有些人希望赚钱,而所有的名师、名人、名机构的共同特征是曾经有一个与高考成绩相关的美好故事。
所以我想起俞敏洪背单词、李笑来背单词,甚至疯狂的李阳背单词的故事来,一个单词值多少钱是当时他们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我希望借用这种思维,让考生们都能看到,真正的高考战斗手册,是如何说服自己,去提前融入商业社会、内化激发自己做几年的努力,以达成教学大纲为目标、以通过筛选为手段的备战。要战胜的不是同学,而是自己。
还是以我举例。我上面讲的融入商业社会,考生们可以开动脑洞,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 我个人的数学成绩,有一个量变转质变的瞬间,这完全是因为后来掌握了答题技巧,大概还做过半本试卷不断验证并渐渐熟练。另一个认真听课的窍门,是听懂来龙去脉,知道所有技巧都是源自哪些知识点、概念,这才是最值钱的规律掌握,也是我能一直不写作业但成绩还好的根本保证。
如果某天听课走神错过什么概念,我的坏习惯是绕开老师,仅仅问问同学,所以站在马路边给女朋友打IC卡电话的时候(复读那年16点就放学啦~),我多少还是心有不安的。她为了激励我,答应我每做一套题,就和我书信往来一次。于是我常常花半小时看一遍卷子,然后挑几行答案抄上去,换取用两个多小时给她写信的授权机会。
2. 我个人的英语成绩,也有一个质变的瞬间。中考几乎满分以来我一直自恃语感好、听力好、会考试而拒绝写作业,以致终于被逼当着全班的面,打赌考到130分以上,不然请全班吃饭还补写全年的《英语周报》。但事后想起来,事实是因为我初中阶段,全班都被要求背诵过每一篇英语课文、默写过每一个单词、练习过每一个语法和句式,这个扎实的基础支撑我放肆得瑟,但这样靠语感考到130分是注定失败的。
所以复读那年我还真的做过一本多于100套题的试卷,一个月后我开始总是全班第二,最初几回我都担心是老师批错了分数...
我有如神助的设计了一套积分规则,卷子的批阅讲解过程被我虚拟成一场四节的NBA比赛(听力、单选、完型、阅读,正好四节)。这套算法刚好符合我的丢分习惯,其他同学使用后总是打出不合理的NBA比分,只有我自己的积分最合理。它支撑我做完了整本试卷,完成了82场的赛季、16场季后赛,最后打了7场总决赛还真的在最后一道题上分出了胜负,我还极其正式的给自己做了一个牛皮纸的亚军戒指。
以上,非常开心的吹嘘过后,我想说的是:
知道为什么,同时给自己一些激励措施,是一个考生最聪明的手段。
知道为什么,同时给孩子清晰展示一些美好的未来,认同孩子的选择是每个家长的最幸福时刻。
真正通过高考赚钱的,正是每一个在高考中实现过价值提升的人。
这是我价值观内的高考战斗手册。
战斗手册,就应明确的指出高中三年大家有哪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并给出常规操作指导。此外,也应该考虑未来三十年的生活变化,因为今年的高考生将开始第一步择业,直面自己家庭未来三十年的起点。
谨以此文,分享我在收到《高考战斗手册》后的一些思考,希望可以让你有所思考与收获,也欢迎交流。感谢简书的本次活动!
全文结构仿写三节课黄有璨4月17日推文《这一波知识付费:一个机会,两种能力,三个要点》,阅读及撰写用时2天,修改及获取授权另耗时2天。我会在未来将撰写本文的心路历程也写出来,因为心里表征学习才是最本质的学习。
学习的不易,贴一张成文时的实况照片。我未来都将在北京交通大学的某个自习教室开展工作,那晚我第一次坐在第一排...于是特别抬头研究了黑板上的公式,十年光景已恍如隔世,我甚至不记得自己曾经能看懂并证明这些...
都说一个人知识的系统化巅峰是高三,我不愿意悲观,还是更愿意高三只是一个起点。
终生学习的道路上,我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
最后推广下自己,我在 北京交通大学 的线下社群即将推出。最好的学习环境就是有实时反馈,我来创造这样的线下社群,我们一起按照主题进行一些技能的刻意练习,不断修订、共同成长。@刚好实验室 的下一步会进驻附近的 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欢迎校内有影响力的社团负责人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