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说三个孩子的故事。
一个南瓜引发的创意
你有多久没有走出固化模式,动用创造力,创造新事物了呢?
为什么会引发我这样的思考呢?起因要从给南瓜“画脸”游戏开始。
先来看这样一张图,孩子可以从三个形状中任意选择图形,给南瓜做脸和嘴巴。左边有一个提示案例,引导孩子操作。
和孩子简单介绍游戏规则,我就默默的站到白板一边,把主场让给孩子们。刚开始上来的几个孩子都还中规中矩的按照案例题来创造脸部部位。
等到了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上台时,局面出现扭转。他用了两种不同的形状做眼睛,打破了原先“眼睛形状要一样”的固化思维一反常态, 台下的孩子们见此,不同形状的眼睛好逗呀,甚至有的孩子还模仿做鬼脸,大家笑的异常兴奋,合不拢嘴!
快乐力是孩子们创造的养分。接下来一发不可收集,孩子们脑洞越来越大。
有的孩子把一只眼睛变得很大,另一只眼睛弄得眯眯小(教室是互动白板,直接用手触摸就可以控制);有的还把两只眼睛都变得很大,嘴巴变成很小;或者反过来,眼睛很小,嘴巴很大。
孩子们不断发散的思考,引导我创造自己的南瓜模型。我给南瓜加了3只眼睛,“three eyes,it is so funny”,台下孩子发出感叹,“I like four eyes, I like two mouths”, 新想法不断从孩子们嘴里蹦出来,孩子们的情绪又上升到了新高潮。
仅仅是一个南瓜和几种形状,孩子们就来了异常精彩的思维大碰撞。
不要给思维设限,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给生活添加点有趣的佐料。
老师,毕业是什么呀
早上上课前和孩子们说,今天是毕业之前最后一次课,下午大家要一起拍毕业照。
中午吃完饭,就听到孩子们边玩边轻声在讨论,有个孩子问道:“什么是毕业”?引发了其他孩子的讨论。
一个孩子说,我也不知道毕业时什么,我从来没有毕业过!另外一个孩子接上说,毕业就是你要从小班变到中班了,孩子们恍然大悟,似乎听懂了什么。
听到孩子们的分享,我才发现孩子们对于毕业没有概念,而“毕业就是从小班到中班”,孩子用别人听得懂的方式,整合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个新名词,其他孩子很快就理解了。
突然联想到伟星大大,星大在给我解释一个新名词的时候,会用一个我听的懂的故事来做解释说明,增强我对概念的感知。
不同的人,处的环境不同,经历的人和事也不同,对于很多东西的认知层次不一样。在解释新概念时,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用别人能够听懂的话进行解释分享,并且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效果会更赞。
两个第一名
上课和孩子们玩抢凳子游戏。6个孩子抢5张椅子,听到音乐声停止就要坐到椅子上,没有椅子坐的孩子被淘汰。
玩到最后一轮,剩下一个较高的孩子和一个身体灵活性抢但是很瘦小的孩子,两人同时抢一把椅子。
音乐声停,两个孩子几乎同时坐下,但是因为体重,瘦小的孩子被挤到一边,只有小半个屁股挨到椅子上。
在我思考如何决定结果时,较高的孩子说,“Anna together”(Anna是较瘦的孩子),她想表达两人是一起坐下的,但是不知道怎么整合句子,说了关键句。
我充分感受到了孩子彼此之间的包容,在她眼中第一名并不一定只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所以我宣布,Today,we have two winners, congratulations!!!
孩子对第一名的看法,以及共赢的态度,为她自己赢得了双份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