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自信是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也是目前被广泛关注的问题。说一个人状态好,也经常说“自信满满”。在网站上一搜,关于自信的书五花八门,销量都还不错,有的也很好,这说明“自信”广受关注。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在别人眼中我可能是很好了,但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因此丧失了好多机会。都说孩子身上有母亲的影子,很怕孩子重蹈我的覆辙,看到这个章名后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作者给了“自信力”和“无力感”两个概念,自信力代表力量的积极方面,如为正义挺身而出,冒险精神(在安全范围内),勇于自省,完成任务的毅力和快乐游戏的能力。“无力感”常表现为消极,情绪压抑,胆小恐惧以及怨天尤人。
自信的来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获得一波又一波积极的力量感。第一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他们凭借自己的弱小可爱和楚楚动人的样子,从照料者那里获得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婴儿最初的自信来自一哭就可以喝到奶,一笑,有人跟我笑;孩子成长过程中,一点点挫折是必要的,但是挫折过多就会导致无力感。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哭声免疫法,现在好多事实都在证明这种做法不可取。小婴儿没有办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哭来取得成人的注意,如果哭声得不到回应,就像我们说了好多遍别人不听一样,这是成人会是什么反应呢?
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观点,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如果这种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爱的约束而不是权威镇压,那么孩子就可以维护他的自我认同。这个阶段应该是我们熟悉的terrible two,也就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照料者往往被孩子频繁的说不、固执己见惹恼,而采用权威的方式镇压,这会导致无力感,另一个极端是听之任之,也会导致孩子另一种无力感,孩子迷茫没有界限,也就是我们说的溺爱。正确的做法是承认乃至欣赏孩子的独立性,并告诉孩子他的界限在哪里。
第三波自信力,贯穿于孩子在这个世界中寻找自己位置的全过程,尤其在同龄人的世界。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青春期(我想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吧)。在孩子增长本领、认识世界过程中,都在努力获得自信心和自我接受,这个时候无力感也会悄悄潜入。比如无法像别人把事情做好,被批评、被处罚、品头论足等,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这会很严重打击自信心。比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个“别人家孩子”,被家长拿来比较,而我们很难做到是“别人家孩子”的高度,久而久之与父母产生隔阂。成人的批评、嘲讽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孩子的自信。现在我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唱歌,甚至独处的时候也不愿意唱歌,久而久之我就失去了唱歌这个功能,目前的结果是五音不全。童年时候的两次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一次老师让我指挥全班合唱,因为做的不好,被全班哄堂大学。一次是因为一个长辈让我唱歌,我唱的时候因为清嗓子,被长辈嘲笑,从那以后每次遇到她,她都会逗我说来唱首歌,然后学我清嗓子,还会把当时的事复述一遍。可见童年的一些负面事件对人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正确做法是要经常夸奖孩子,尤其是夸奖孩子的努力,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帮孩子做好面对世界的准备
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我们不可能总是陪在孩子身边,所以要帮助他们做好面对真实世界的准备,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不断告诉孩子世界的冷漠与残酷,通过不断打击,把孩子锻炼成钢铁战士;一种是把他当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保护起来。这两种方法似乎都不太妥当,一种可能会造就孩子冷漠、暴力的性格,另一种又可能会让孩子胆怯、恐惧。正确的做法是一边让孩子不断经历挑战,一边持续感受到关爱和尊重。
与孩子的游戏中你会一直赢吗?
我们都有和孩子一起玩耍的经历,你会故意让着孩子让他取得胜利,还是不让他赢以锻炼他的抗挫能力呢?我的孩子特别在意输赢,每次在家里玩游戏,输了就哭。我每次都会教训她,说在外面玩谁会让着你啊!而爸爸则每次都会让她赢,久而久之孩子都不愿意和我玩类似的游戏了。书中的建议是让孩子赢,因为在和父母玩游戏中,赢了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力量,也就是自信,这样他才能有信心和同伴去玩耍。想想也对,如果在家里都一直输,出去和别人玩时首先反应肯定是自己玩不好,那还有自信的和别人玩呢。
作者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怎样通过游戏来引导孩子对待胜负的态度。首先从让孩子赢开始,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可能到了孩子可以靠自己实力赢得时候,还是会希望用一些特殊规则来玩游戏。这过程中要随时观察孩子的反应,他可能会觉得一直赢很无聊,那我们就问他“我让着你呢,你希望我用尽全力吗?”。最后希望能达到的效果是,一方面孩子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一方面可以享受挑战——即使输了。但是如果孩子对输赢情绪反应太多强烈,我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他们处理胜负的情绪。
通过游戏培养自信
“臭狗蛋”的游戏。作者被孩子叫“臭狗蛋”,他低声对孩子说:“嘘,千万不要把我的小名告诉别人啊。”然后孩子会条件反射的大声说“科恩的小名是臭狗蛋。”作者又会小声说“我是闹着玩的,我真正的小名是米饭团。”孩子又会大声喊“科恩的小名是米饭团”。然后作者会苦苦哀求不要告诉别人。这个游戏是用玩笑的方式,消除导致骂人行为的情绪压力。这个故事利用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把孩子的不当行为引向正途。通过游戏可以让孩子体验两种力量,一是话语权的力量,一种是闯禁区的力量。当孩子说一些你认为不好的话时,都可以试试这种方式。
打气游戏。有时候孩子会对做某些事情心生胆怯,通过作者介绍的力量之屋游戏,我和姑娘玩一个打气游戏。她每次说不敢,我就冲她的一个手指头吹气,说是补充勇气。她每次都嘻嘻哈哈的说,不对这个不是打气孔,换另一个手指到头,吹完气,她就会若无其事的做原来不敢的去做的事情了。
胜利和失败的游戏。可以是任何游戏,只要充分运用输赢的概念来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