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课交读后感,主编推荐的书其中一本是倪萍的《姥姥语录》。我有强迫症,手里原本的书看不完,没有办法再去读新的书。我边看着手里的书,边打算着直接在喜马拉雅上听《姥姥语录》再写读后感。谁知道我这一听就放不下了,我上班的路上听,下班的路上听,中午吃饭的时候听,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听,眼泪就开始止不住了,跟个傻子一样还怕人看见。喜马拉雅听完了,我干脆又直接买了书来,我想这书我要留着,因为有了这本书就再也不需要看公众号上那些鸡汤文了,遇到想不通的不顺心的我就翻一翻,看一看姥姥说的话,管用。现在的公众号整天变换着各种姿势给你端出一碗又一碗或浓或淡的鸡汤…….可《姥姥语录》不会,因为这不是鸡汤,这是小火慢炖熬出来提取出来的浓缩的鸡精,只此这一本就够了,就啥也不需要了。
“姥姥的准星是什么?就是接受,苦和甜、穷和富都接受;接受了又不堆积。积极的去面对、去化解。”
30岁之后女人稍不注意就能把自己出溜成怨妇,那种抱怨不满即便不开口眼角眉梢都挂着相,姥姥的智慧都藏在柴米油盐里,那么浅,那么近,只是我们自己没发觉。
接受——就这么点儿道理,生活全盘接受。说了怨了都没用,怨与说只能让加深自己脸上的沟壑,再无其他用处。接受了心就平了,就能把理智把重心放在解决上,与其挣扎不如面对,面对了,即便一时解决不了至少心里的怨气就化了。
三十岁之后我们身上必须要有个阀门,那些污浊和怨气要能放得出去,也要拧的回开关。
倪萍式的孝顺
中国人讲究孝顺,常说的老话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中国式的孝顺就是有能力的就把老人接到身边的,眼看着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背井离乡,到了大城市跟着儿女一天天寂寞里度日,无所适从的打发着时间,眼看着自己的衰老;没能力把老人接到身边的,就逢年过节的回去见一次,包个红包给老人。其实晚辈都知道老人到了这个年纪吃也吃不下,穿也穿不上,给那些钱其实为的不过是自己舒坦,谁都知道老人接过了去对他们自己并无大益。
倪萍对待姥姥不一样,她们从来就那么亲有说不完的话。姥姥年纪大了,她怕姥姥连轴睡,就这么睡过去,怕啊。倪萍开始给姥姥安排工作让姥姥给报纸分类归置整齐,明码开价给工钱。姥姥是一辈子没有挣过钱的人啊,临到老觉得能靠自己的劳动挣钱给外甥减轻负担,内心是多喜悦啊!
可姥姥到底还是老了,叠报纸不管用了,倪萍又编出回收瓜子仁,出口欧洲的谎话,让姥姥剥瓜子锻炼大脑和手眼协调的能力。
于是姥姥每天三五斤的剥着瓜子仁,手指头都磨出了老茧,但从此不瞌睡饭量大了,人也精神了。倪萍为了这个谎话更圆满甚至想出了把发给姥姥的工资用邮局汇款的方式让姥姥签收盖章的方法。看着姥姥每次虔诚谨慎的签收汇款单,倪萍用”爽”字形容,好欢乐!姥姥的快乐换来了倪萍多少欣慰和喜悦。
姥姥把一辈子做人的道理都交给了倪萍,姥姥是成功的。从孝顺这件事情上就看出了倪萍的用心,孝顺不是给点钱把老人接回家留在身边那么直接,得动脑子,那得是真心在乎;孝顺也不是你老了你要靠着我,我养着你这么简单。孝顺在倪萍这里是尊重,你依赖我,但是我们是平等的。倪萍在用姥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绞尽脑汁的尽孝,所以姥姥的接受是最舒服也是最称心的。
姥姥的世界永远鲜花盛开
姥姥不识字,没有文化,但是她最会教育孩子,她的教育很简单很朴实也最有用,就是夸奖,倪萍是在她的夸奖下长大的,因为这样“肆无忌惮的”鼓励夸奖,用倪萍自己的话来说导致她的脸皮也是最“厚”的。她什么都敢尝试,什么都不怕,所以我们今天才看到了一个多面的在坎坷面前依旧活出了自己的倪萍,她主持的好,电影拿过奖,写过书,中年开始又一心习画,她似乎永远都在折腾,似乎永远不消停也永远不信这个邪——只要想,自己就都能行,包括给儿子治病。
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她质朴的文字打动了很多人也打动了我。还有她的画,姥姥最喜欢花,于是倪萍画里的花洋洋洒洒的装点着她自己的世界里,也永远的盛开在了姥姥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