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西安的第一夜,住在鼓楼旁边,回民街附近,早晨4点多正沉溺梦乡,回民街里高亢的唱经声响起,我立刻惊醒便不能再入睡。这唱经的声音经过高音质的音响设备过滤后,简直不只能用高亢来形容,带着悲凉,穿透历史,让我感受到了回民人的傲气傲骨,竟是敬中有畏。我不知道他们是否都这么早起床诵经,但这声音惊醒了我,也惊醒了我的思绪。大概是上初中的时候吧,家里有一台收音机,七零后都知道的那种老式收音机,我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每天等着盼着收听,豁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小说播放之前那高亢的唱经声音,那时候就已经打动了我,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在颂念可兰经吧,我虽不懂,但我觉得我又懂了,和语言无关,也与信仰无关,我从他们诵经的声音里听到了历史沧桑,笃定信念,民族傲气。我对回民人的印象,大概都初始于这个长篇。后来我又千方百计找到了这本书,读了好几遍,被深深打动。作者用现代与回忆闪替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多个人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命运与结局,造化弄人,有时候,人的命运真不是自己能把握的。
豁达本人就是回民,生长在玉器世家,她把小说的背景设置在大变革时代,造就了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韩子奇对玉的一生痴恋,成于斯毁于斯,一生成为玉的奴仆,甘愿为玉匍匐在命运脚下,不作抗争,他爱玉胜过爱玉儿,胜过爱他自己,先是心碎了,最后玉碎人亡。韩太太一辈子的虔诚信仰,却换来了背叛,亲人爱人的背叛,更为讽刺的是,到了最后她才知道,她爱了一辈子恨了一辈子的丈夫,其实根本就不是回民,她虔诚的信仰啊!玉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心灵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年龄渐长阅历丰富后渐渐沉淀,找到了爱情,但是这样的爱情是不被承认的,一生尽毁。韩新月,楚彦潮,韩天星,这些人物栩栩如生。新月对梦想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对亲情的渴望,与疾病的抗争,知道真相后悲然逝去留下的悲伤,楚彦潮终身未娶在新月坟前拉小提琴的身影,都能打动读者。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部好的作品能警醒读者,以此为鉴,规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