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撰写百度脑图,密码ZLBR。ZL=专利,BR=Brock
2020年6月13日更新
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改稿,慢慢摸索出更接近实务的高质量专利申请文件对照表,欢迎交流探讨。
包括形式问题自查、逻辑问题自查、保护范围自查
形式问题自查:
硬件的架构是不是:系统-装置(设备)-单元?说明书再写模块,参照另一批文章关于软件专利“模块”类写法的调查
结构类是不是按照:部件名称、位置与连接关系、原理(直观机械不用)来写的?有没有只写效果没有写原理在独权的情况?
用最小的单个特征来写,多对多就用第一第二来写?有没有写了第一没写第二的情况?
装置有没有包含"虚拟点"之类的不好抓侵权的描述?
A包括B\C\D,有没有写成:A包括B\C\D的至少一种?(不能写成和/或,因为美国会发112)
缺所述?是否单侧撰写?
主题与权利要求表达的内容是否对应?
软件的图中,尽量把模块的标号写在一起,而且不要跨界,要用竖型来写
说明书是不是用了本发明,都要改成本申请一种实施例公开了……
图一定要标准流程图,方法类流程图,方法项要一直到底,不要有一个方框引出两种的情况
图的逻辑对不对,有没有从大到小来写?图有没有敏感词?
逻辑问题自查:
撰写A包括B,那B在后面有没有出现?有什么作用?数据流有没有写清楚?
输入、处理过程、输出是不是明确?是不是有具体的意义?
描述位置,不能描述上下左右,而是要描述三个东西之间
外部要写清楚是终端外部还是其他外部
有没有“响应第一信息的发送”,这种增强关联性的语句?
进一步包含、用于、其中?其特征在于有没有写?
特征的名称、获得(得到、形成、生成)是否一致?
用生成、用响应、用禁用、开启、许可、运行等词语?
说明书要参照苹果或华为的做法,从大到小,要讲逻辑,先环境,再发明点
用总分结构写说明书,要用中文的逻辑写,不要硬翻译
是否有头有尾,能够贴近生产实际去完成发明点的保护目标,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写法,如第一胶路来调整成第二胶路?有没有有数值改变的,要从第一检测替换成第二检测?
保护范围自查:
有什么必要进行数量限制?
从权写A参数包括B\C\D参数,那么需要把处理器如何处理B\C\D再重新写一遍
从权涉及三维的,直接写XYZ即可,不用考虑如何避开
从下位特征(最小侵权)的扩展开始再归纳成上位,而不是先上位一个在想怎么扩展下位
能不能用通信接口来替代检测器,来抓服务器和系统执行装置?存储器是否必须?光碟片已经不会再用,改为通讯接口即可
结合现实世界,想象本案与现实世界见到的有什么区别?
特征名称是不是可以优化?
身份信息撰写时,有没有把终端的本地身份信息写上?有没有把存储什么数据当成第一个步骤?
智能、自动、其、再次、预推这些名词是否有写?
高于、低于是不是可以用不同来代替?不同可以用第一精度、第二精度来表达
消减、增加是否有必要?变成校正、替换行不行?
终端、管控装置、服务器,可以用不同标号的处理器来写说明书,不用担心权利要求书重复的问题
高质量软件专利写法:是否有多写不同角度、抓侵权角色的保护范围?有没有有直接侵权的主体描述?
欢迎讨论,共勉!
2019年7月18日更新
请教了真正能够用欧美中思维撰写专利文件的大牛后,才发现在专利撰写时有些意识上的习惯,是写好专利权利要求书的关键,当然通常业内人士在专利撰写时,也只会重点关注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什么的都交给代理人就好了,具体需要养成习惯为:
1、撰写时,不能只按照中国专利的标准去撰写,而是要想想,这么表达,如何才能翻译?
2、从发明人到in-house再到代理人再到涉外代理人,中转得太多了,那么在撰写时,就要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从发明人到in-house,就要考虑模糊化技术方案、引导扩展使用场景、未来3-5年可能的技术方向、竞争对手可能的研发方向等因素,以避免白白贡献给公众和竞争对手、竞争对手较容易规避设计且无法获得更多的诉讼赔偿、没有用好发明人对未来的前瞻性、专利无法起到武器的作用这几个缺陷;很喜欢一个前辈对专利的态度:专利从业人员,应该是一名会看对手的“军火商”,对手弱,卖棍子就好了,对手强,就得卖航空母舰了,打架永远看的是对手。
又比如,代理人撰写的初稿,in-house要考虑表达、代理人是否正确理解技术方案、是否有歧义、是不是先写装置再写方法来(暗示审查员我这个是装置,更容易抓侵权)等;
再比如,到涉外代理人,就要在撰写时考虑是不是好翻译,最好改权利要求书的时候,就心里用英文写法翻译一遍,看是否有翻译不出来的问题,有就代表写得不好,不够简单精炼,容易造成误解。
3、注意基本的语法和表达,每一个词都要谨慎对待,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动词容易导致范围白白缩小,如B、C依次敷设在A上,就不如B位于A、C之间;形容词的选择,与需要限制的内容紧密相关,形容词很有可能会成为对特征的不合理限定,相当于引入非必要特征,导致范围因撰写而被无辜限缩,如玻璃基板就不如基板或者玻璃好。
4、要善用“第一”、“第二”来表达不同的特征、循环操作特征,在说明书中写明不代表顺序即可避免认为带有顺序的问题;可以用进一步、一段只写一个特征及其功能,或一个核心步骤,来简化撰写的复杂程度,让法官能够更好的更简单的理解。
5、2中提到的扩展,要写明包含零部件、材料等主题的结构、使用方法、制造方法、制造设备等等,并在说明书中举几个实施例,便于通过专利获得更多的侵权赔偿;
6、控制装置类,CPU、执行机构,仅仅用功能性限定即可,最重要的是思考,竞争对手不可能绕开什么,就以这个范围来写。
以下内容主要是智慧芽学院学习后整理的版本,包括了段国刚、杨国权、张帅、蒋路帆、马佑平五位老师的视频教学内容。笔者在实务中也另外做了专利撰写的思维导图,但并不是提高撰写质量的笔记,与本系列文章初衷不符,故不上传。
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功能性限定的解释与运用、无效和诉讼角度看专利质量、如何撰写技术交底书、通信领域专利权利要求的撰写、软件领域专利权利要求书的撰写。
功能性限定的解释与运用,杨国权
功能性限定通常用在仅以功能、作用或者能达到的技术效果的技术特征的描述上,在实务过程中也会经常使用,杨老师点出了功能性限定在法院评判时和国知局审查时的对保护范围的不同理解,所以在使用时需要考虑清楚,权利要求是否清楚?或是否给出了足够的启示?
同时,给出了多点触控的案例,从实际案例中给出了5条采用了功能性限定的权利要求写法。个人感觉读起来有些怪异,应是外对内翻译的问题,不过,里面的表达却可以作为一个马上能用的实例,可以反复观看和参考。
在案例中,以“事件”的方式进行上位概括,可以在实务中,对存在多种情况多种状态的人机交互场景中使用这种表述。
不过这种表述有不清楚的风险,需要在说明书中用实施例来佐证,具体可通过一些格式化的表达来说清楚,例如型号、材质、工作过程,结合背景技术,来说明可能不清楚的部分为公知常识,并再次强调发明点。从很多老师的观点来看,创造性评述和是否能够清楚最好结合说明,尤其在电学、软件领域。
例2中,权利要求的布局没有做好,在段老师的视频中,提到了这个例子,是苹果公司的一个引文专利,通过监控市场的情况不断更新的过程专利之一,“能够看到屏幕”的表达个人感觉在撰写时,就该放在从权里,形成更好的权利要求布局,也能在答复审查员意见时有合并的筹码。
此外,可以看到这些权利要求并没有非必特,在平日的撰写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权利要求与实施例一一对应,且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需要通过具体定义以及与其他特征的连接与配合说清楚,尤其是那些比较模糊的表达,例如例4里的“不同的命令”、“相关联”、“至少一个”,这些需要在实施例中重点表述。这也引出了一个检查是否清楚的方法,依据权利要求书的特征,对比着找实施例是否有表达的语句,以及表达是否足够涵盖权利要求要求保护范围的场景。依据段老师的说法,可以在写完案子后,过一段时间再来进行检查操作,以避免“自己看自己写的案子找不出问题”的情况。
贴出《审查指南》的相关记载:
当一个实施例足以支持权利要求所概括的技术方案时,说明书中可以只给出一个实施例。
当权利要求(尤其是独立权利要求)覆盖的保护范围较宽,其概括不能从一个实施例中找到依据时,应当给出至少两个不同实施例,以支持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权利要求相对于背景技术的改进涉及数值范围时,通常应给出两端值附近(最好是两端值)的实施例,当数值范围较宽时,还应当给出至少一个中间值的实施例。在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如果说明书涉及技术方案的部分已经就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所要求保护的主题作出了清楚、完整的说明,说明书就不必在涉及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再作重复说明。
对于产品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应当描述产品的机械构成、电路构成或者化学成分,说明组成产品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可动作的产品,只描述其构成不能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和实现发明或者实用新型时,还应当说明其动作过程或者操作步骤。
无效和诉讼角度看专利质量,段国刚
提高专利质量,一直是中小型所响应号召做的事情,但长期以来有更快赚提成的方式,所以代理人经常都很难执行到位。写这段冠冕堂皇的话,是因为长期以来,代理所很难在客户给的价格不到位的情况下,给代理人更高额的提成来练手来提高质量,所以有很多任职中小型所代理人,早已不知道怎样写高质量的案子了,只记得不犯错误、没有26.3、26.4、9.1、2、22.2、22.3的问题,就是所谓的“高质量专利”。再厉害一点,最多再考虑一下权利要求的布局,做一下上位和简单的延伸(第二发明人)、列个特征分析表避免非必特,再加上专利在没有被无效、被诉讼时基本只起一些的所谓“商品”+“硬件”的作用,对专利质量无从谈起,导致了代理人有不少的错觉,能写出上面说的这种“高质量”专利就已经掌握了核心竞争力。可能有看官会提到检索,真实的情况是,反正人类难以做到查全查准,再加上时间成本的考量,做不做全看心情了。
所以说,代理人要不要写高价值专利,怎样写高价值专利,等同于代理人是否愿意主动学习,是否有危机意识,是否有兴趣去做的事情了。
就算有这么多的现实条件的限制在,理工科出生有职业操守的代理人,仍然扪心自问几个问题:
1)、到底什么样的案子才是高价值专利?
2)、我能不能找到写高价值专利的格式化方法?
3)、我怎样才能提高写高价值专利的效率?
基于这三个问题,我用EXCEL做了一个表:
这个表在写的时候,可以先写实施例,再写权利要求,加上一些说明来进行提示,形成了简单易形的方案。这里面融合了《如何撰写有价值的专利申请文件》里的一些思想,以及在思博看到的大神对专利质量的言论,基本能够保证写出一篇相对合格的专利申请文件,这是一种格式化的撰写方法。
在实际使用的时候,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把控语言的准确性?如何判断专利性够不够?这就转换为代理人对专业领域的理解程度、检索是否充分上的问题了。
回到《无效和诉讼角度看专利质量》,段老师和蒋老师都提到了“单侧撰写”的概念,同时也建议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思维,尽可能的去主体化。
段老师还指出了撰写的七大问题与解决,非常的中肯,可以在写完案子以后,对自己写的案子问问有没有这7大问题,相信经过这七大问题的考验,就像一个高质量专利了,而最终决定是不是高价值专利的,还要看能不能经受住无效、诉讼的攻击,以及答复OA时有没有无脑答复了。具体如下:
1、难跳出固定思维,达到真正的单侧撰写(多角度思考,把自己想象成侵权者,换位思考,涵盖最多的情况;写好权利要求后,放一段时间再去回顾);
2、难从一个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角度思考;
3、技术方案描述问题,如慎重考虑哪些特征是非必特,慎重考虑是否缺必特,必特可以不放从权,但一定要在从权找到;技术方案涉及的技术特征,尽量都写到权利要求书中;
4、形式从权的独权问题(独权就是独权,从权就是从权,否则在认定保护范围时,假独权的范围会非常小)
5、主题概括的问题(起名字的时候不要包括发明点!)
6、权利要求的布局问题(层次分明,在保证技术方案完整的情况下一拆再拆)
7、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问题,比如执行主体是否有必要体现?
最后举了苹果滑动解锁的专利,我学会了一个套路:以一个很下位的专利鼻祖占位,时刻监测市场技术,以要求优先权(接续)方式逐渐扩大保护范围,确实好用。
如何撰写技术交底书,张帅
可以有看官会问,不是学撰写吗,为什么要学写技术交底书啊,我是这么看的,如果代理人能学会撰写技术交底书的撰写技巧,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好处:
1)、知道如何对技术人员进行结构化的提问;
2)、站在技术人员的角度为他们思考,都是搞技术的,多些理解,没必要互相伤害。
张老师总结得很好了,通常技术人员会犯9个错误:
1、发明技术内容描述不清楚,语言随意,缺乏规范性;
2、对技术内容缺乏实质性的描述,例如只有功能性叙述,而无实现该功能的具体技术方案或对该技术方案无详细说明;
3、缺乏附图的关键信息标示及对附图的必要说明;
4、只提供整体结构的总装图,而无具体结构的局部放大图或剖视图及相关细节的详细说明;
5、故意省略关键技术信息;
6、反映技术特征的技术术语的表述前后不一致;
7、发明目的与对应的必要技术特征不一致或不相关;
8、发明目的与技术效果不呼应或不相关;
9、背景技术的描述过于简单空泛。
这里不应追究技术人员有没有避免这些问题的动机,反而更应该看看代理人或IPR怎样降低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1、可以堵门当面去问清楚,午饭时间、茶歇时间等等等等;
2、同1
3、打印成图+同1
4、这个只能工作时间以连环call的形式+当面哄的形式进行了
5、在分析技术方案后,实在不清楚的地方再问,如果技术人员也不清楚,或者还没做到那一步,那么恭喜,是一个洼地,后续会有很多的专利可以挖出来,也可以问清楚较劣方案进行申请;
6、最好和技术人员进行屡次提醒,可以通过批注、苦口婆心的说、总不能每次都CTRL+H来修改吧?
7、同1,但沟通前,最好理清楚是不是两个技术方案?
8、同7
9、这个可以靠代理人积累,积累越多,才能对技术理解更多,也更有利于给出更中肯的建议。
对于9个问题,可以针对性的提问,形成结构化的提问方式,类似于5W2H这种工具,确确实实能够提高沟通效率。
PS:还有一个好处,张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可以作为培训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用。
通信领域专利权利要求的撰写,蒋路帆
蒋老师介绍的价值不同的专利怎么写,确实就是行业现状,一分钱一分货。其中,8w的专利怎么写,提到了要经过深度检索、结合本领域分析创新点、怎样才能保护范围更大,我觉得还应该研究竞争对手情况,便于挖好坑等竞争对手来跳。
实务中,通信领域和软件领域一样,很难避免谈到客体问题和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需要对这两个方面有清晰的认识才行。举了微软专利的例子,很简单明了的解释了这两个方面的核心判断思想:仅在于界面的排布和布局,属于人为规定而不属于客体;含有交互控制过程,问题不是美化而是在屏幕缩小时更有效的向用户展示重要内容,就属于客体。
对于通信和软件类,单侧撰写是最重要的写作技巧,主要是出于为了维权方便的角度考虑,让专利具有真的的保护价值。我的理解是,单侧撰写尽可能不要体现执行主体,同时站在机器的角度,单个主体的角度,来描述信号的流向,这样才是好的撰写方法。
软件领域专利权利要求书的撰写,马佑平
马老师充分发挥了律师的特质,必须有理有据,依法办事,按照《审查指南》来拆解软件领域权利要求书的撰写方法,本来是很模糊的概念,却讲得很清晰,可以在每次写软件专利的时候来回看看。
总的来说,纯算法为专利法无法保护的客体,就需要通过技术特征作为载体来进行保护,同时在确定技术问题时,需要引入创造性判断,通过发明点来判断是否只是人为简单的修改参数,从而导致属于智力活动的范畴。
同时还提到了商业方法类专利,需要站在专利是保护技术上的创新的角度来分析,将商业方法融入到技术特征的载体中。在同时申请中国、美国、欧洲专利时,最好还是以欧洲的创造性审查条件为标准;在只申请美国专利时,可以考虑更宽松的写法,在后面遇到的时候再补充上来。
软件专利权利要求如何得到说明书支持?马老师结合案例总结了几点:
1、用产品权利要求方式写,使软件有技术特征为载体;
2、采用功能性限定,应是名称+功能性限定;
3、附图有连接关系图的说明,包括所有相应的模块;
4、写第二条独权,方法权利要求,用不同角度来解释;
5、方法权利要求要有时序图来说明;
6、对产品和方法两条权利要求,要分别写支持它们的实施例。
最后,对于软件专利用实用新型申请,马老师的建议是:
1、关注线路构造,将软件转换为线路构造,就是描述清楚模块将的连接关系,考虑这种连接关系是否满足新颖性?
2、软件拆解成公知模块的功能来替代软件的处理;
3、有收到26.3款或2.3的时候,删掉软件相关的部分,证明软件是公知常识即可。
李鑫老师也给出了7步撰写软件类案子的方法:机器端写、单侧撰写、计算机数据处理逻辑、虚拟装置写、可视化写、场景化写、过程和结果撰写。
其他提高撰写质量的概念
1、技术效果写得清楚、全面,能够便于审查意见的答复,让审查员认同你的立论基础与逻辑是正确的,可能会影响最终的授权。
2、权利要求的撰写,除了通常要注意的形式问题、不缺必特、不增加非必特、尽可能少执行主体涵盖更大范围、保护范围合适以外,还应当注意取证是否方便、审查意见答复要缩小范围时有几张底牌可以打。
思博SPDC认证标准
这张表很好的描述了一个高质量案子需要有哪些要求,建议在撰写高质量案子的时候,可以逐一对照自己打分:
2019/11/22更新
近半年一直在做In-House的工作,站在发明人和实务的角度,提炼出以下自查项,仅供参考:
形式审查:
1、是不是按照以下格式来写的?
部件名称、位置与连接关系、原理(直观机械不用写,写了也是功能性描述);以及
下一部件名称,位置与连接关系,原理
2、有没有进一步包含?有没有其中?
3、有没有其特征在于?
4、用语是否恰当?是否有第二,才需要写第一?
5、有没有缺所述?
6、微动开关等专用术语用第一开关和改成范围替换?
实质审查:
1、权利要求是否包含非必特?发明点到底是什么?围绕着发明点的技术特征,是否写进了独权里?技术方案是否完整?有没有只写效果没有写原理的纯功能性限定在独权的情况?
2、定语用得对不对?不重要的结构省略,重要的是原理,就是“用于”那部分;
3、是否有头有尾,前后呼应?是否能够贴近生产、制造、使用实际场景,去完成发明点的保护目标,以能抓侵权的结果为导向?有没有有直接侵权的主体描述?如第一胶路来调整成第二胶路;
4、偏方法类的,是否包含了不必要的硬件?
5、是否能够进行单侧撰写,控制器是单边的还是分双边的?侵权的时候抓的到底是谁?
6、部件之间有没有做好分割?是不是把检测和计算的写在一起?探测只做采集信息的事,不会采集到外形轮廓!
7、描述位置,不能描述上下左右,而是要描述三个东西之间
8、尽可能用结合引用的思路来写,不要忘记前面已经写过的特征,不用重复来写
9、软件类、硬件类的,最好用不同的权利要求来写,软件的就写软件的,硬件的就写硬件的,做好分割;
10、“因应”的写法,和反馈有点像,和美国翻译过来是一样的,为符合中美欧的申请,建议这样写
11、虽然要分割部件之间的关系,但最好是按照一定顺序写,比如检测器,处理器,可以再写所述检测器,以增加权利要求书的可读性
12、驱动件,不需要写,控制所述检测器移动即可,就能够避免不必要的限定
13、只要不会造成疑惑,就可以写所述发射的步骤(因为发射动作只有一个),可以灵活变化,没必要完全按照前面的描述来写,这是一个技巧;
14、写实物就是实物,不要把看不见的东西也加进去,比如所述检测介质。因此撰写时,要考虑所有特征是不是都是同一种类型?
15、如果不会有其他的考虑,是什么对象就写什么对象,比如技术方案只能检测工件的端面,就大大方方写端面
16、废项在不够条数才写,否则就别写
17、是否准确使用科技术语?是否晦涩难懂?是否有上位?连接词是否准确无误,没有造成不必要的限定?
18、实用新型,只写连接关系,如旋转、搭接、套接等
19、图够不够表达发明点?够不够表达不同角度的发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