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情况下,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归结于其自身的内在特质。“他那样做是因为他就是那样的人。”而我们在考察自己的行为时,却客观的多。“是当时的情境,让我做出了这样的举动,你知道的,在那种情况下,我不能控制我自己。”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态度确实影响了行为,但行为的发生不光光只是“你想那么做”,行为与态度的关系十分复杂,我们是常常的口是心非,你不信吗,那我问你,你今天的计划完成了吗?
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凭借他人的态度——所想,来了解他的所为,但是态度并不总是可以预测行为,每个人都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可真正谁去做了呢?
相比那些潜藏于我们内心的态度、想法,外在行为更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改变自己。
不是我们是谁,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是谁。你的记忆并不总是那么准确,你的想法并不总是能付诸实践,但是你的行为可以真切的让你看到,它会告诉你,你是谁。
你有没有发现,面对同伴的你和面对父母的你,并不是“同一个你”。在父母面前,你更有节制,在同伴面前,你更自由,我们的角色在变化,我们的态度便随之而变。当我们成为教师、医生、军人,诸如此类的各种社会角色时,一种角色压力,人们对这种角色的行为期待,开始塑造我们的思想,我们会越来越适应这个位置,越来越表现得符合人们的期待。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所以不要总是去想你能不能,不如先去做,位置会决定你的思想 ,行动会为你指引道路。
还有我们的政治仪式,每天升旗,唱国歌,通过公开一致的行为来塑造个人信仰。我们做事时,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要为此事负责时,这就像“劳动的果实最甜美”一样。
我们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可惜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那么行为什么时候可以改变我的态度呢?
当我们做了一件与自己态度相反的决定或行为时,这就造成了我们机体内部的不协调,产生了一种紧张感,为了消除这种紧张感,我们会调整自己的想法,于此来符合我们的行为。就像很多戒烟者又重新吸烟一样,他们总是能找到很多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我们也是。当我们去做重要的决策时,这种失衡感同样会产生,但没关系,你会为自己的选择提高价值,从而避免患得患失的感觉。狐狸吃不到葡萄会说葡萄酸。一个勉强被聘上的人员和一个差点就聘上的人员的能力看起来差不多——直到你做出决定并对外宣传的那一刻。
行为改变了我们的态度,我们开始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辩护。更重要的是,行为也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态度。“当我们让自己作出一个笑脸时,我们似乎真的变高兴了。
我们不仅观察他人的行为,也观察自己的行为。我们从他的行为,推断他人的品质,同样也会从自己的行为中了解自己的态度。“你会不会因为没有达到目标而抱怨、沮丧,会对自己下一个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
我们会从自己的行为中了解自己,更可以通过行为,改变自己。
有些时候,报酬并不能增进我们的行为。这就与我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有关。如果我给你钱,让你去做你喜欢的事情,你会怎么解释你的行为?“我是为了钱才去这样做的。”这样,报酬就破坏了人的内部动机,让人们失去了对这种活动的内在兴趣。
这样一个故事值得我们琢磨。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想了想,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诉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有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而玩了!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不如在生活中真切的行动起来,能够改变习惯的是建立一种新习惯,你只有去做。当我们犹豫不决时,请下定决心,你会为自己的选择找一个好理由的。当我们不够勇敢,面对困难时,挺直你的胸膛,微笑去面对,假笑会让我们真正开心,挺直胸膛会你充满力量。大步快走,并甩动双臂,会帮你快速摆脱忧郁。我们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评价自己,审视自己。
如果你想改变自己,那么你就要去行动。最好不要等什么雄心壮志,不要等什么灵感顿悟,即使你不愿意,你仍要去做——打那通电话,去见某个人,就着手准备这件事。你会发现当你开始行动时,你的借口消失了,你真正的去关心这件事了,你将继续做下去。你会让行为指引你的思想。
不是我们是谁做了什么,而是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是谁。是你的行为告诉你,“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奋斗拼搏,所以你是勇敢的人;你助人为乐,所以你是美丽的人;你努力工作,所以你是勤勉的人。你不斤斤计较,所以你心胸宽广;你不闲言碎语,所以你光明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