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村子四周有一道高高的寨墙,听老人说寨墙建于清朝,距今2-300年的历史,记载中是用于抵御黄河泛滥和土匪的骚扰,村名也因这寨墙而来。
村中典籍记载寨墙在建设时高度有两三丈,估计至少也有7-8米吧,只是由于风雨的侵蚀以及年久失修和人为的破坏,我记忆中的寨墙的高度最多也只有4-5米高了。虽然不高,但因村子位于平原,因年龄小对山或高地也没有一丁点的概念,在小学时我写作文时写下了“星期六,我翻过山坡去姥姥家……”的句子,清晰的记得老师的评语是“我们附近真的没山,要翻山至少100公里外……”,当时郁闷了好长的时间。
寨墙的出口有宽宽的寨门口,听老人说原来的寨门口是有厚厚的木质寨门的,有家族中的一个大力士负责寨门的守护,大约在解放前就只剩下寨门口了,那厚厚的寨门估计让谁家当做柴火给烧了!我的家在村子的东头,距离寨墙也就4-50米,这寨墙就成为我儿时的玩耍和“探险”的去处了。寨门南侧有个光滑的斜坡,这斜坡就成为小伙伴的“滑梯”,只是滑不了几次,裤子就拉破了,不留神屁股就会挂彩,被大人知道了免不了一顿揍。寨墙上长满了野草、枸杞树和其他的灌木丛,大人很少到这种地方溜达,而我们这些小伙伴却把这当做了好地方,摘枸杞、逮野兔、掏鸟窝……,在夏季的夜里把这里当做“避暑圣地”,只是休息时要小心,那么大的红色的或黑色的蚂蚁常常会钻到耳朵中去,只能哭喊着回家用香油滴到耳朵中把蚂蚁杀死。
如果和邻村的小伙伴发生了矛盾,大家就依寨墙为战略高地发生“战争”,弹弓和手掷土坷垃是主要的武器,虽然杀伤有限,可在我的额头还是留下了永久的纪念--和“战争”有关的伤疤。
近年来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多和土方的开挖,80%的寨墙已经消失了,儿时的玩伴也已步入了中年,只能在过年时偶尔见上一面,客客气气聊几句,当时的语文老师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这几年回到老家喜欢到寨墙转转,那剩余的几段寨墙在风雨中显的好孤零,在旁边就是好多新盖的2-3层的白墙红瓦的小楼。寨墙已然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她也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