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音形义相结合的特质赋予了它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特有魅力。汉字给人的感官刺激是丰富的、奇妙的。他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浸润文化的过程。
今日,丁一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汉字课。
刚来到彩虹鱼教室,就听到了朗朗的古文诵读声,每天熟读进门暗号是彩虹鱼班的文化,一篇篇经典古文选段,化身为有趣的“班级暗号”,通过不求甚解的诵读,成为了孩子早期文化积淀的营养食粮。
本节课丁老师教学目标为:
1. 熟记暗号(古文)。
2. 检测暗号中对成语故事的掌握。
3. 讲述“父”字的字源及背后承载的文化。
4. 通过釜字,联想七步诗,并进行展示和朗诵,实现多样表达的领域目标。
课堂开始,丁老师从破釜沉舟这一成语故事入手,引导孩子们讲述故事并互做补充。随后利用查字典、字源、汉字加减法等方法,对“釜”字的字音、字形、字意做了整体的讲述。
最后,丁老师尝试从多样表达的领域目标出发,拓展与“釜”字相关的文本《七步诗》,在实际的语境中,感受字音字形字意的应用,并通过视频播放,了解曹植的处境和心境。
午后,大家围在一起评课,丁老师非常具有勇士和反思精神,敢于当“问题靶子”,首先对自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1.自我的课堂效率需要提升。
2.要从每节课中,寻找学生思力的成长点,在课堂中形成有效务实的“最近发展区”
3.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过多,要在以后的教学生逐渐从教变为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他几位老师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于子洋老师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七步诗》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学起来会不会有难度?”
谷欣悦老师通过丁老师的课堂,开始思考“语言课和语文课的区别?”
贾佳老师高度赞扬了丁老师在课堂教学及语言表述中的专业性,及新知联系旧知识的意识。
柳明含老师关注到了课堂的细节,即知识的输出与输出问题,他认为关于“釜”字的拓展,可以更多地放手给学生,即“看到‘釜’你还能想到什么?”
张静老师高度赞赏了彩虹鱼班沉稳的班级风气及有序规则感,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1. 既然有暗号,可否能将暗号背后的文化意义及精神力量传递给孩子呢?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可能将所用资源的作用最大化。
2. “釜”,一个汉字犹如中国画的晕染,可以引发很多的拓展,比如可以通过“越王勾践”的故事,来表达破釜沉舟,有志者事竟成的涵义。
3. 课堂的语文味还可以足一些。汉字的学习要从字音、字形、字意、应用,四个方面要学习,首先要会读字音,在大屏或黑板打出“釜”的拼音,带着孩子读一读;其次通过查字典等方式了解字意;再次,字形的学习策略有很多,加减、创编小儿歌等;最后,张静老师强调,字一定要在语境中熟练运用,不要凭空识字,要从语境中来,回到语境之中,这才是学习汉字实质。
最终,王云老师针对本节及近期的教研情况,表达了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一、从本节课的教学来讲
1. 在教学中,我们要思考每节课孩子的思维是如何过度的?
2. 任何的语言都要在生活场景中复活,脱离了生活背景,脱离了语境,我们就失去了对孩子精神成长的指引。
3. 多样表达不要变成一个词语,老师们要思考,在这个领域,下我们到底要教给孩子什么?
4. 这几个视频之间是什么关系?没有让我们感受到。
5. 《七步诗》的名家朗读对孩子是不利的。因为名家的朗读讲究用气技巧和情绪,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难的,孩子的诵读更多的讲究节奏,所以不能拿名家的读音让孩子模仿。
6. 语文课是分类型的,感受的(诗歌或故事)、写作课、练习课……这堂课是识字课,思维是一步步往下延伸的,如果这节课就是教几个字,我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来做这个事情吗?
二、王云老师谈及了自己对一节课的评判标准
1. 纪律感——教师知道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带着学生继续往前行,不拖沓,也不放飞。
2. 目标感——我清楚这节课做什么,并坚定地走向这个目标。
3. 目标的准确性——这节课我设定的目标是准确的,是合适的。
4. 学生的思维成长——每一个阶段的思维处于怎样的程度。
三、王云老师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提出了建议
作为一名老师,不要被表象的教学程序所束缚。当我们去学习一种教学方法时,或程序时,一定要思考这四点
1. 这种教学方法的背后是什么?
2. 这种教学方法适合我吗?
3. 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排他性的。背后的上限是什么?
4. 互通性,在其他的地方适合用吗?
最终,王云老师再次重申了自己对青年教师成长中模仿行为的看法——不要被一种程序所束缚和影响,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教学方法与人的教学理解和经验有关联的,因此,当我们在看到教学方法、程序的同时,一定要看到并理解行为背后的目标,核心。
授课老师:丁一
图/文: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