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提笔的时候,内心也是一阵欢喜,感谢那么多朋友的喜欢和支持,谢谢你们!
前端日子在和我们家灯塔先生讨论到我们要培养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灯塔先生说他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有主见,不盲从,不轻信。我听后觉得眼睛一亮,真是找对了人的感觉,难得我们想的一样。是呀,在这样的信息爆炸的时代,随便一条知乎里大V或大牛的信息都把你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不明觉厉,但是对任何信息的态度,我们还是多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去提问,去调查,通过实践慢慢形成自己的体系,也许体会到的内容不多,但那是始终是属于你自己的思想,能做到这一点,你就很与众不同了。那如果坚持下去呢?会怎样?哈哈想一想。
之前絮絮叨叨写了3篇关于语言敏感期内如何帮助孩子的语言发育,语言是表达的形式,背后的思考的方式更是我们需要深入的。
但是孩子他那么小,认知都不够,又如何能够让他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教孩子到底是让他解决问题,还是让他产生问题?
我们先看美国精英教育培养“童子功”语言教育,第一步就是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注意这里是发展行为,也就是说把“批判性的阅读”当作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不仅希望孩子能吸收,并且能批判性的吸收。**想想看我们的亲子时间陪伴孩子读完一本绘本,从头读到尾,读完后呢?我们做了什么?如果能帮助孩子发展批判性的阅读行为,那才是黑带段位的功夫。
而批判性阅读行为正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还不够,还需要表达言之成理的,有分量的独特观点。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又回到问题的原点,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父母其实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是什么样,孩子就会是什么样子。首先反问下自己,我是个有独立思考的人吗?如果不是,那我们的学习和训练要比孩子加倍了,因为当你有一桶水的时候,你才能引导孩子储蓄半桶水。是的,任何能力的培养都是需要坚持的,在这过程中,有收获,更多的是矛盾和挣扎,但是有收获。达尔文曾说:“我很难清晰准确的表达我自己的观点,这浪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但是这也有好处,这种缺陷强迫我专心思考每一句话,因为我可以发现自己推理,观察以及其他方面出现的错误。”连大师都会在学习中挣扎,在挣扎中坚持,在坚持中成功,是不是深深的触动我们呢?
独立思考是需要坚实的知识储备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阅读。你读的越多,越和那些常识和流行意见格格不入,在你所在的行业,也许你就可以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在我们陪伴孩子的那些岁月里,我们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经常注意到自己跟孩子交流的思维方式。
凡事都有先后,首先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孩子的视野,拓宽他的知识面。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简简单单的俗语告诉我们要带孩子阅读,旅行,思想交流。读什么?有计划的读经典,读绘本,读科普书;去哪里?去孩子感兴趣的地方,不要因为孩子小,就很少带他去旅行。因为旅行的所见所闻会让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潜移默化的改变他对世界的看法;思想交流,在阅读和旅行中,孩子都会问到大量的问题,如何与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思想交流呢?在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其次我们就说到了因果关系,努力让孩子思考事情的因果关系,而不要直接给答案。
我们这一辈的教育还是停留在经验教育,我们的认知大部分源于父母和老师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于是我们记住了变成自己的知识,很少有创新和偏见。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也需要反思我们受过的教育方式,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让孩子关注的是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还记得一次在艺术课上,有个2岁半的小朋友在完成他的拼贴画,他用胶棒没有胶水的一面使劲在画上涂抹,然后把小纸片贴上去,结果发现贴不上去。孩子妈妈笑了,告诉他应该用另一面,并且顺手把孩子的胶棒拿过来,做出示范,孩子学着妈妈的样子用胶棒,但是纸片还是没贴上去,妈妈又教他要多涂一点胶水,孩子照做了,小纸片被贴上去了。就贴小纸片这个动作,原本孩子可以通过自己探索发现胶棒两端的不同,通过自己探索发现原来胶水的一面具有粘性(因),才能让小纸片贴到纸上(果)。即使孩子一节课都贴不上小纸片,就研究下这个胶棒的使用又能能如何?他的探索并发现会让他充满喜悦和成就感,因为这是他通过不断尝试的新发现。可能就因为这样的喜悦和成就感,让他更有好奇心去研究事物的因果联系,而我们的经验直接告知让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机会,所以不要着急,让孩子慢慢来。孩子是上帝送到我们身边的天使,让我们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也会重新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同时,我们要仔细的选择我们的问题。
不要想当然的想到了就问,如何提问也是需要不断训练和学习的,因为我们是孩子的镜子,我们经常问什么,孩子也会经常问什么。下面来介绍我整理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三大法宝:
法宝一:快速启动法之三类问题
基于事实,基于偏好,基于判断(忽然有种写英语作文的感觉,三段论的逻辑)
基于事实的问题:
胶棒哪一面有胶水?
小熊最后回到了哪里?
他做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关于事实的问题,我们可以围绕这6个方向来提问(谁,什么,在哪,什么时间,为什么,如何)。
基于偏好的问题:
你愿意和他一起去上幼儿园吗?
你最喜欢吃什么蔬菜?
你对幼儿园老师怎么看?
基于判断的问题: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小纸片贴成功呢?
要拯救快枯萎的花,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弄清楚牙刷不见了呢?
而第三类判断性问题是我们希望孩子能掌握的,因为这需要多种论证方式,而且通过论证,很可能孩子发现答案不止一个,更重要的是,通过判断性问题的训练孩子会更有责任感,更对他们的答案负责。
法宝二:关注问题的优先顺序
确定问题的优先顺序,是确定我们先解决复杂问题前需要回答的问题,构建逻辑顺序优先的问题需要我们将提问定位在更大的问题上。
举例:什么是圆形?
先要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形状;
其次各种形状的不同引导孩子去观察,为什么不同物体会有各种形状;
然后认识到圆形以及圆形的应用,可以鼓励他去创造圆形的物体;
最后让孩子表达他解决问题的顺序或过程,而不是答案。
是的,我们要让孩子解释他掌握的内容的顺序,就能显著的提高他的思考能力,同样,这也是需要训练的。
法宝三:思维的6大层次
1999年,安德森博士(Andonson)和同事一起出版了布鲁姆(Bloom)关于思维认知6大层次的修订版,与1956年布鲁姆的版本来说,新版本区分了“知道什么”(思维的内容)和“知道怎么做”(解决问题采取的步骤)。
从低级到高级的思维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在这六大层次中,我们经常用到的是前三个层次跟孩子交流,后三个层次涉及到很少,既然这样我们重点来说下后三个层次。
分析:
这里说的是引导孩子去思考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可以通过区分,组织,归类来做分析,可以找共性或不同,建立一个框架。在以后学业中老师经常让孩子去整理中心思想抓主线其实用的就是分析思维模式。
这里举例我很喜欢的一本绘本《大卫不可以》来提问:
想够到高处的饼干盒子,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呢?
你觉得这些方法中,哪个方法最好?为什么?
你会不会在家里也用一些方法去够高处的物体呢?
有什么方法能够不掉下来,远离危险呢?
多让孩子用发散式的想法去归类,比较,不仅仅问故事情节里的问题,要用到孩子的实际生活当中,然后可以让孩子尝试问你类似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句式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证据。
比如我(不)同意,因为...;
我觉得,因为...;
我推断,因为...;
我预测,因为...;
我怀疑,因为...;
我的理论是,因为...;
有的美国幼儿园和小学会把这些句子打印出来,粘贴到墙上,提醒孩子用这样的句式分析,而分析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把因为的部分表达清楚。
评价:
可以引导孩子评出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然后有理有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还是上副图来提问:
你觉得大卫去够高处的饼干对的地方和不对的地方?
为什么你觉得他这么做不对?那怎么做才比较合理?
妈妈为什么要把饼干盒子放在那么高的地方,你觉得合理吗?为什么?
评价这层思维模式也是独立思考的核心,因为包括评价对方和反省自己两层思路,能够在评价的问题上多多训练,能够让孩子不断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优化,对别人的行为保持自己独特的想法,不轻易赞同或否定。
创造:
鼓励孩子进行综合性的创造,需要孩子进行学会归纳,计划和创作。
继续用上副图来提问:
如果我想用吸铁石在创作一个东西能够到上面的饼干盒子,你觉得还需要什么工具呢?
有什么样的方法既能够拿到高处的饼干又能够让妈妈开心呢?
你来设计一个独特的饼干盒,只要一碰到盒子,盒子就会发出警报,看看有什么方法?
创造是最高形式的思维层次,他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只有拥有丰富经验,积极乐观并乐于探索的孩子才会愿意在这个层次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最后,我们在孩子大量阅读,旅行,高质量交流,思考事物的因果联系,学会提问的基础上,要用宽容的态度面对孩子。
孩子会觉得河流是粉红色的,会在探索吸尘器为什么会发出响声的时候造成破坏,会因为解决不了纸片粘到作品而焦躁不已......如果在这些时候,你能耐着性子去引导,去启发,去陪他一起探索,那么,你和孩子正在一起成长,你也会因此而受益良多,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教育孩子,而是孩子教育我们。
明天语言敏感期的魔力系列5继续,你们猜猜我会说什么?感谢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