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去大公司工作。即使你是公司高管,哪怕你做生意赚钱不少,在父母和亲戚眼里,这些都不如“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父母眼里,一份稳定和体面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比如做银行客户经理和学校老师。
父母为子女定制的成长公式大概如此:
好好读书=考上重点大学=好工作=一份稳定的工作。
等我们这些“好孩子”毕业了,工作了,稳定了,父母就开始催婚了。
接着,结婚,生小孩,养育小孩,为父母养老。
继而,钱如花花流水。
1
为了巨大的开支,我们寻求升职,渴求跳槽。
钱是多了,然而,花销也多了,比如压得人踹不过气的房贷、父母生病住院的巨额医疗费、第二个小孩的养育费。
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赚钱-花钱-缺钱-再赚钱”的死循环。
不管赚多少钱,都剩不下一分钱。
美国作家罗伯特·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里描述过这种现象,他称之为“老鼠赛跑”:“如果你看看那些受过教育、努力工作的人的生活,就会看到一条十分相似的道路。孩子出生了,然后去上学。自豪的父母十分兴奋,因为他们的孩子很优秀,成绩很好,还上了大学。之后孩子从大学毕业了,也许还会继续念研究生,然后像编好的程序一样做下面的事:找个安稳的工作。孩子们找了工作,可能是医生,也可能是律师,或者参军或是进政府部门。”
“在现代社会里夫妻双方都工作,两份收入真是太幸福了。他们觉得成功了,前途光明,于是决定买房、买车、买电视机、度假并且生孩子。”
“他们需要大量的钱。那对幸福的夫妇认定他们的事业是最重要的,并且开始更加努力地工作,希望能够升职和加薪。他们加薪了,但另一个孩子也出生了。于是他们就需要一幢更大的房子。”
“孩子们都已经五六岁了,又要为他们上大学和自己的退休金存钱了。”
这就是“老鼠赛跑”,因为终其一生,我们都在为钱工作。我们终生辛苦地卖命地工作,我们的下一代又将重复相同的过程。
至少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里,大部分普通人的想法都如此。用现在特别火的词形容,就是“佛系”。
没啥大志,即反动又怕死。
为了钱,我忍,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忍。
恐惧,怕炒鱿鱼。
欲望,想升职加薪。
所以,在恐惧和欲望的双重夹击下,哪怕为了面包,我们都不会轻易辞职。
2
辞职会解决什么问题吗?
什么也解决不了。
正如旅行也只是一味阿司匹林,它可以缓解我们的痛,却不能治愈我们的病。
所以,为什么我们总是期盼着早早退休,也是同样的道理。
唯一的可能,是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
退休了,你就不想做了。
这不是一份“终身”职业,只是“面包”,也只能是“面包”而已。
为了活着,为了生存,无可厚非。
为什么没有一份工作,你想退休后还在继续做?一直做到生命的尽头。
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美梦,比如成为一名XXX。
我害怕,我怕没钱,我怕流浪街头,我怕我的孩子没钱读书,我怕我父母没钱治病。
我们不会轻易说出口,那些藏在心底的想法,比如XXX。
成为一名职业XXX,比如职业漫画家,有多难。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上篇文章:成为职业漫画家,是怎样一种体验?
愿你暗暗努力吧,成为不动声色的大人。
愿你足够努力吧,成为梦寐以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