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能力越强的孩子比较不受限于成人的教导,有主动学些的能力,而且从阅读中吸收很多知识,对于课堂学习较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父母也需要看童书,你自己先喜欢看,沉浸在童书的天地,孩子就会不自觉地跟上,先沾几滴溅出来的水花,再跳下去泡个痛快,所以父母真是活生生的阅读环境,当你忙你累的时候,更需要借童书来让自己保持年轻。
2,大人看书是看文字,小孩看书则是什么都看,他用听觉、视觉、触觉,有时候也用到味觉和嗅觉来看。
有了听说读写的环境,你要孩子不耳濡目染是不可能的,父母要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引书入室不等于买书上架,因为人是活的,书也是活的,书因人而活。
复杂不等于丰富,单纯也不等于简陋,用适当的图,表达适当的意念,就是好插图。
“正经”不是看书的唯一正确态度,唯有让孩子用游戏的心态看书,他才会主动找书来看。
童书可以是一种玩具,不要阻止孩子玩书,只要给他适合玩的书。
3,每个人都希望时时都可以心旷神怡,但是没有伤心就不知道快乐的滋味,没有害怕就不知道平安的感觉,没有不安就不知道被爱的幸福,要心旷神怡就需要接纳种种的情绪。
爱、快乐、欢喜、痛苦、嫉妒、悲哀、愤怒、烦躁都是情绪,也都是正常的情绪。孩子很早就具备各种情绪,但是他要学习合适的表达情绪的方式。童书可以帮助他理清自己的情绪,并找出适当的表达方式。让孩子做个有感觉的人。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知道。说孩子想听的话,他们也会说出你想听的话喔。
4,有脑袋就会思考,虽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太一样。幼儿的思考虽然有它的限制,但成熟的动作协调力,和快速发展的思考技巧,会让孩子主动从宽广的外界世界中吸收知识。
阅读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所以孩子会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先观察图画和文字的细节,然后再理解观察到的内容时,会以自身的经验去投射主角的感觉和想法,以求理解。这个投射,使得孩子不但会从书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角色,还会仔细观察书内的细节,把写串连城一条紧密的线索,来支撑自己的投射。
把知识活出来,是教育工作者的最大目标,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将书中所学的,转化成生活的应用。
能忠实地表达喜欢与不喜欢,是一种自信;能清楚地指出哪里对,哪里有缺点,则是一种刚经过理解和分析后的判断能力。
我们所谓的“高阅读”能力,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阅读者有没有独立思考和评判的能力。此外,与孩子共读时,鼓励孩子表达看法,评论内容,不仅大人可以借此了解孩子看事情的角度和方法,孩子也可以在自由表达中,巨剑发展处独立判断的能力。
所以当成人与孩子共读这本书时,不妨问问孩子对不同角色的想法,因而去思索“谁的观点对?”这不但会使小读者更清楚的听到自己的声音,成人也能借此了解孩子在“自我”和“他我”之间的争扎。
能思考情结的合理与否,能判断全书主旨所指为何,能查访文字外的的弦外之音,能判断好与不好,这种种的呢里,辅助孩子成为一个有自主能力的思想家!
5,做人做事,很重要又很难教,孩子学做一个能适应社会的人,需要父母费心。家庭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家庭,孩子最先是在家里学会做人,先拿家人操练,再将学到的原则运用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上。
人际关系是艺术,不是知识。重观念,不重技巧。让孩子从童书中学着了解自己,也善解人意,诚实面对自己,也真诚对待他人。
“我的孩子好霸道,玩具都不分给别人玩!
我的孩子好贪心,给他一大包糖果,他都舍不得分给别人吃!”
去除孩子的“自我中心”,可以由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做起,也就是帮助孩子去了解别人的想法。
孔融让梨——因为他不喜欢吃梨,因为如果不让,哥哥会打他,因为妈妈要他让。为什么孩子不会学习孔融的行为呢?这当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认同,一个孩子对喜欢的人或行为认同,他就有可能去学习或模仿这个人的行为。
6,童书如何影响孩子对语言的了解和运用?
虽然绝大部分的孩子只要发声器官没有问题,他会开口说话的。但是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却不是只要张开嘴、发出声音就可以获得的。同样的,借着教导,孩子得以获得阅读和写字的基本能力。但他们对阅读内容进一层的理解力和推论能力,却不会随着年龄自然成长,他们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图书环境来滋养。
7,品格是内在美德的外显,是出自内心的行为规范。说教不等于教育,唯有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自我概念,肯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真善美的种子才能萌芽。
孩子需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不同的才能,要接受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要发挥并贡献自己的才能,要接受成长所带来的改变,要认识自己的极限。这些都是毕生的功课。
帮孩子建立自信:
认识自己的能力:孩子要先肯定自己会做什么。即使是一些小事情,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从不会到会就是学习上的进步。
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并接受它,发挥它。
8,有人类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美妙的诗歌,人类的信念,价值观,梦想,幻想,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 然而要避免把故事工具化了,利用故事来教训孩子,会使孩子讨厌听故事。把说故事当做亲子的桥梁,有来有往才好。你喜欢说,他喜欢听,你说他听,是传达了观点和信念。他喜欢说,你喜欢听,他说你听,是让你了解他的想法和感觉。
9,不同的人,观看同一出戏,确实会引发多种感想,你和我,阅读同一本童书,也一定会触发不一样的观点。
叙述者和阅读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等同的。说者会以自己的角度,把故事编织出来,听者也会运用自己的了解,去领会书中的含义。
童书既然是为孩子写的书,就该把诠释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了解,自己是诠释的主人,而且书本来也能有不同的诠释,这样的多样性和私有性,就是阅读的乐趣。
10,孩子为什不愿意跟你一起读书:
1)许多极为认真的父母习惯当导演,决定这这书该有什么意义,那书有蕴藏着什么道理。
2)父母深怕孩子从黄金书中得不到教训,所以会快马加鞭,意味深长的说:小明,所以小孩子应该.....
3)也或许父母觉得小孩子应培养耐心,所以故事应该先全部读完,当孩子不想听时,硬要他忍耐。
4)更有些时候,大人中忍不住,要用手东点西指,测验一下,看看孩子是不是已经人的这个字,那个词。
只要父母把诠释书的权利还给孩子,真心聆听孩子的发现和诠释就可以了。
从已知到未知,是最有效,最能保持学习效果以及兴趣的教育原则。
不论孩子们的答案是什么,他们都以自己当下的发展阶段为基点,从事件中找出线索,加上自己的补白,构成了属于自己的主动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