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名相录(003)萧何:三军易得一将难求(中1)
上一章:《(历史)大汉名相录(002)》
前情回顾:公元前207年,刘邦大军率先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他投降,秦朝灭亡。
按照先前诸侯间的约定,刘邦就此拥有了在关中称王的资格,但项羽不仅设下鸿门宴,险些杀掉刘邦,接着又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等地,背弃了原来的约定。
刘邦怒不可遏,但在萧何的极力劝说下,决定接受汉王之位,并任命萧何为丞相。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中,有很多令人敬佩的历史人物,如在安史之乱中,挽救大唐江山于既倒的汾阳王郭子仪;元末乱世中,拯救万民于苦海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不过,有一位战神级的人物,悦史君也要郑重推荐一下:西汉楚王、大将军韩信。
一句“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就把他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他的成功的经历,却非常之心酸。
失意者韩信
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领兵进入汉中,并听从张良的计谋,烧毁栈道,故意做样子给项羽看,本大王再也不出来了。
一路上,有不少来自其他诸侯军中的兵将,自愿投奔到刘邦麾下,韩信就是其中之一。
韩信虽然出身贫寒,但他有勇有谋,胸怀大志,一心想闯出一方天地。
韩信先投靠了项梁,项梁死后,又成了项羽手下的一名郎中,他多次给项羽献计,但项羽根本就不予理睬。
于是,韩信借着各路诸侯归国之际,转投刘邦,但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做了个管理仓库的小吏。
韩信很失望,不过他发现,丞相萧何虽然身份尊贵,但他并不是高高在上,很容易接近。
韩信便抓住机会多次跟萧何交谈,萧何非常赏识他,认为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把他举荐给了刘邦,但刘邦只是点点头,始终没有重用韩信。
萧何跑了
当时,刘邦一路从繁华的关中,来到比较偏僻的巴蜀地区,不少汉军将士觉得没什么前途,而且思念家乡,就偷偷开溜了。
两个多月过去了,韩信觉得有萧何等人的举荐,刘邦都不重用自己,一气之下也离开了汉营。
萧何得知韩信逃走的消息后,马上放下还没处理完的公务,来不及向刘邦打报告,就赶紧骑上马去追赶韩信。
刘邦本来就发愁总有人离开汉营,突然,一个军吏匆匆赶到他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道:“萧丞相也跑了!”
刘邦一听火冒三丈,他一直特别倚重萧何,萧何这一走,他彻底慌了,立即派人四下去寻找萧何。
可两天过去了,并没有任何萧何的消息,刘邦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没有心思考虑刘邦,他快马加鞭,只想着早点追上韩信,但一路问一路追,天黑了,月亮都出来了,还是没看到韩信的影子。
萧何想下马休息一下,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个人,正牵着马在河边徘徊。
萧何仔细一看,那人正是韩信,便继续上马去追,嘴里大呼:“韩将军!韩将军留步!”
但韩信并没有理会萧何。
萧何很快赶到韩信面前,气喘吁吁地下了马,再次对韩信说道:“韩将军,咱们也算相识一场,你怎么不声不响地就走了?”
韩信仍然默不作声。
这时,滕公夏侯婴也赶到了,他曾经刀下留人,是韩信的救命恩人。
萧何跟夏侯婴一起说道:“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听我们的劝告,那我们三个人一起离开汉营,可否?”
韩信想了想,觉得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和去处,就跟着萧何、夏侯婴二人回到汉营。
一段有份量的对话
萧何让韩信、夏侯婴先各回营帐休息,他却连衣服都没换,稍微整理了一下,就赶去见刘邦。
刘邦见了萧何又怒又喜,萧何则有心成就韩信,两人展开了一段非常有份量的对话。
刘邦绷着个脸,气冲冲地对萧何说道:“若亡,何也?”
萧何知道刘邦误会了,以为他要逃跑,就赶紧行了个大礼:“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刘邦这才知道萧何没跑,但他对萧何追的那个人,一下来了兴趣:“若所追者谁何?”
萧何要得就是这个效果,于是坦然答道:“韩信也。”
刘邦一听是默默无闻的韩信,气不打一处来,再次开骂:
“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刘邦认为这些日子已经跑了10多个将军,萧何没有追他们而是说追韩信,肯定是在骗他。
萧何也不着急,而是非常淡定地说道: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萧何的这段话就有厉害了,那些将军都很容易就得到了,但韩信却是当今数一数二的人才,如果大王就呆在汉中了,不用韩信也没关系,可如果大王想争夺天下,没有韩信是不可能的,大王要慎重决断啊!
刘邦已经琢磨了一段时间了,听了萧何的话,暗自叹了口气,说道:
“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刘邦明确表态,就是想往东打出去。萧何趁机进一步说话:
“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萧何建议刘邦重用韩信,不然韩信还是要走的。刘邦想了想,憋出一句话:“吾为公以为将。”
刘邦还是对韩信没信心,看萧何面子才让韩信当将军。萧何正色道:“虽为将,信必不留。”
萧何认为韩信不会满足于做一个将军,刘邦看了萧何很久,才下定决心:“以为大将。”
刘邦要任用韩信当大将军,萧何一下子高兴起来:“幸甚。”
拜大将军
刘邦见萧何同意了,马上就想让萧何召韩信过来,拜他为大将军。
萧何没有答应,又说了一番话: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萧何真是考虑地周到,他认为刘邦太随便了,如果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就得郑重其事,仪式感要足。
都到这一步了,刘邦也没多说,就答应萧何的主张。
汉军上下听说刘邦要拜大将军,都以为有一个特别牛的人要来,奔走呼告。
几天后,萧何筑好了拜将坛,又和刘邦选了个好日子,就让刘邦带领文武百官,来到坛前,萧何亲手将符印斧钺交给刘邦。
坛下将士都翘首以盼,想看看这位大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
吉时一到,刘邦向萧何示意,萧何立即代宣王命,高声喊道:“谨请大将军登坛行礼!”
韩信这才全副武装,从容步上将坛。
汉军将士们一看是韩信,都震惊了,这分明就是个普通人啊!
但大家看到汉王刘邦、丞相萧何对韩信都是那么地毕恭毕敬,也不敢多说话,但背地里议论纷纷。
韩信的“隆中对”
拜将仪式结束后,刘邦请韩信到大营里小坐,两人开始了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谈话。
刘邦问道:“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韩信对刘邦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他先行了一个大礼,然后反问了刘邦一句:“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
韩信挑明了刘邦的对手就是项羽,刘邦也不遮掩:“然。”
韩信接着又问了一句:“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
刘邦很长时间没有说话,因为两人实力悬殊太大:“不如也。”
刘邦不是一个自欺欺人之辈,承认自己处境不太好。
韩信再次下拜,然后开始说自己思虑已久的想法:
“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韩信的记忆是真好,他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而且背信弃义,残暴无理,表面上有天下,实际上已经失去民心。如果刘邦能够反其道而行,就已经成功了。韩信还说,项羽分封在关中的三个王,都是原来秦朝的将领,本身就不得人心,刘邦之前与那里的百姓约法三章,更何况还有诸侯间的成约,是有民意基础的,现在要东进的话,三秦地区很快就可以平定了。
刘邦听了韩信的话,高兴地不得了,后悔任用韩信太晚,就按韩信的谋划,积极部署东进的准备。
汉王速定三秦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率军悄悄离开汉中,按照韩信、张良等人所献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挥师东进,重返关中。
萧何则留在汉中,负责征收巴蜀地区的赋税,保障军粮供给。
汉军中很多人早就想出蜀,个个奋勇争先,雍王章邯很快就被刘邦打败,落荒而逃。
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YÌ]见势不妙,率领部众投降了刘邦,三秦之地不到一个月便被汉军占据。
这时,齐、赵诸侯也发生叛乱,项羽率军前往平乱,但他听说刘邦已经出蜀平定关中,立即派人前去阻挡刘邦。
刘邦很害怕,张良又出一计,先伪作韩王书给项羽,说刘邦只想得到关中,不会再继续用兵。接着又伪作齐王、梁王书给项羽,说齐王准备和梁王一起灭掉楚国。
项羽果然中计,不再担心刘邦,放心地率领大军去攻打齐国。
刘邦派人把萧何接到关中,他们君臣齐心,一起为下一步地行动做准备。
悦史君点评:
如果没有萧何的坚持,韩信不可能留在刘邦身边,刘邦的大业将受到严重影响。
可见这伯乐,还真是非常非常之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