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愿意背上“嫉贤妒能”的名声。人们总是会以各种方式,来尽力避免自己贴上这个有一点污名化的标签。但坦率的讲,很少有人能做到。原因很简单:人会本能地将自己视为这个世界的中心,希望自己是最强大的那个人,对强于自己的人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由羡而慕,把握不好便必然滑向嫉贤妒能。但谁也难以真正把握好,因而也不可避免,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
人们经常自警,要加强自我修养。所谓修养,就是尽可能地克服人性弱点,修养越高,人性弱点的暴露相对就越少一些。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好,还是具体的个人也好,在与人性弱点的对决中,几乎不可能取得完胜,哪怕是那些释迦摩尼、耶稣之类的圣人,也是如此——某种程度上,人们心中的圣人先哲,是人们虚拟的理想化、完美无瑕的“光环”,承载着人们所有美好的愿望理想和追求,信徒认定其“真实不虚”但客观看是“虚而不真”,或者说真人不存在,但其思想对人们修养提升有价值,用其思想为武器,净化内心,强大自己,最大限度地克服人性弱点。
承前所言,嫉贤妒能是人性弱点的表现,人人难真正避免,不过程度深浅之别而已。既是人性弱点,自当努力克服,少一点是一点;既属不可避免,也勿需为偶有的嫉妒之心而懊恼自责,正视之,坦然接受之。
当然,应明确一个界限,就是要尽可能地约束人性弱点中匿藏的破坏力,更不可任性放纵弱点,致一发不可收拾,那样将给自己,给他人,乃至给社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痛苦和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