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的本意
锚一般指船锚,是锚泊设备的主要部件。铁制的停船器具,用铁链连在船上,抛在水底或岸上,可以使船停稳。
锚的变种
参照物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参照物、参照系等类似的概念。就拿参照物来说吧,一个物体到底是在动还是未动,不好说清楚。但如果我们选择某物为标准,其他的与它进行对比,它们之间的位置改变了,就可以说这个物体动的;如果它们之间的位置未变,就可以说这个物体未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锚就是参照物,有了这个知识人们不会再因为争论“谁动谁不动”而浪费时间或伤害感情。
原有知识、认知甚至情感
我是一名老师,就拿教师备课做例子。在备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弄清楚这节课学生要获得哪些知识、哪些技能、渗透什么学科思维甚至获得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要了解学情,所谓的学情实际上就是:学生知道什么,知道的有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不完善的。了解了这些后,依据教学原理寻求教学的启动点来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如果从锚的概念来说,这就是教学启动的“锚”点,找到了锚点,对于船来说才能靠岸上岸;对于教学来说,一节课才能启动,才能真正进行下去。所以教学的锚点就是学情。
愿景、愿望、规划、梦想、理想……
罗永浩在谈及理想主义时说“我会特别向往如果你能在推动世界进步过程中,由于个人的力量导致出现一个变化,除了你谁也做不到,这个是我们特别向往的事情。”这就是人在活着的时候寻求的意义,定一个点也就是“锚点”,然后以这个点为方向,为原则来做事,来寻求自我的价值。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用整哪些没用的词汇,可以直接问:你人生的锚点是什么,大脑中可以略去许多不必要的词汇。锚就是理想,就是愿景,就是情怀……。
道德底线
做人是要有底线的。一旦出现道德危机或某人、某群体、某国家做了超出我们预想的事的时候,中国人经常会冒出这样一句话。我们想想,一个人的观念总会打上时间、地域、社会环境的烙印,但每个人所处的这些外界因素又是如此不一样,导致形成了形形色色、层次不一的各种道德观。如果从这点上来说,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大家都不应该指责。但人毕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相互关系的运行中,必然会形成大部分人认可的一套体系,这个体系就会是这个社会正常运行下去的“锚点”,谁偏离这个“锚点”更远,谁将承受这个社会给他的压力甚至是惩罚。道德底线是这个社会要运转的“锚点”
……
无处不在的“锚”的身影
在《助推》这本书中,提供了一个实验:假如你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医生建议实施大手术,你会急于知道手术的成功率。这名医生说:“100名接受这一手术的病人中,5年后有90人仍健在。”你选择做还是不做?只要医生的话听上去舒服,我想你选择做的可能性很大。但医生如果换个说法:“100名接受这一手术的病人中,5年后有10人死亡。”你选择做还是不做?我想你选择做的可能性会变小。但这两种说法的本意是完全相同的,但我觉得“锚点”不同,第一种说法中你可能会读出医生希望你做这个手术(虽然医生可能没有这层意思),第二种说法中你获得的意思可能正好相反。现在医院做手术都会强调可怕的后果,实际上就是医患矛盾给医生或医院植入了一个不太正确的锚点,导致医院或医生不愿承担后果而出现这种让病人或家属决定是否做手术的决定。
锚点效应。锚点效应会影响我们作出选择。比如买衣服,同样一件衣服假如值200元,如果这件衣服在小摊上卖,你出了150元,你很有可能都觉得不值;但如果这件衣服挂在大商场,标签价500元,经过砍价300元拿下,你很有可能觉得挺值的。这就是小摊和大商场在我们大脑中的锚点不同造成的。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每位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都有一定的希冀,这就是锚点。如果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想法走,父母会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好很懂事。但现实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所以出现许许多多不该出现的事情。对于父母这个锚点如何确定,真得得有智慧,不能随便拍脑门出了一个。
锚点效应有时会被利用。比如,某灾区需要捐款,第一种方案:5元、10元、15元都可以;第二种方案:5元、10元100元都可以。这两种方案最后获得的捐款总数肯定会不一样,第二个方案肯定会筹集更多的款项。
“ 锚”无论如何演化,实际上都取其两个含义,含义之一是某事的起点,含义之二是类似于目标。懂得了锚的含义或心理特点,生活中许多事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这个时代老年人容易被骗,这里面实际上用得就是锚点效应。
“锚文本”就是文本的超级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