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2月5日,司马懿在洛阳突然发动政变,推翻曹爽一党,史称高平陵之变。
曹爽手握兵权,把持朝廷要害部门,还有皇帝在身边,面对被架空多年,并无实权的司马懿,曹爽竟然直接选择了投降。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司马懿作为三朝老臣,享受着高官厚禄,为什么要赌上全家性命,在人生的暮年发起政变呢?
司马懿发动政变,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首先,维护曹魏老臣的利益。司马懿本来和曹爽同受魏明帝托孤,但是曹爽请皇帝尊司马懿为太傅,借机剥夺了他的实权,变成“吉祥物”。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参与政变的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当年一个管禁军,一个管司法,都在曹爽上台后被剥夺了实权,挂着“三公”虚衔回家养老。此外,曹爽推行正始改制,触动了士族的利益。例如改革“九品中正制”,加强中央的选官权,影响了士族子弟做官的特权。曹魏元老们想恢复曹爽上台之前的秩序,自然就把希望寄托在司马懿身上。
其次,实现他个人的政治野心。司马懿没说过他想做皇帝。但是,从他政变前后的一系列举动我们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政变前,司马懿让长子司马师组织了三千人的“敢死队”,秘密在洛阳城潜伏下来。豢养武士是死罪,但司马懿做了,而且做得很小心,连他的二儿子司马昭都不知道这事。
政变后,司马懿动手清除曹魏宗室的政治力量。先是灭曹爽三族,后来借着镇压王凌叛乱,监禁曹姓王公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对曹爽的支持者,司马懿也毫不留情,史书有“名士减半”的记载,可见手段极其狠辣。至于支持司马懿的曹魏元老,当然并没有夺回实权,政变功臣蒋济还强烈反对司马懿杀死曹爽。事情做到这个程度,我们很难说司马懿毫无篡位之心。
司马懿能够笑到最后,和元老大臣的支持分不开,但他出色的谋略才是胜利的基础。以下几点最为关键:
第一,麻痹对手。政变前,司马懿一直是一副年高体弱、人畜无害的样子。曹爽的亲信来看他,司马懿装作耳聋眼花,喝口粥洒得胸前都是,解除了对手的警惕。
第二,抓准时机。曹爽兄弟随同皇帝离开洛阳城,拜谒高平陵,司马懿借机发动政变。由于曹爽一方无人指挥,司马懿带兵路过曹爽府第的时候,甚至都没有遇到阻拦。
第三,分清主次。司马家力量有限,所以司马懿布置得很周密:自己带人夺取最重要的武器库,司马师、司马孚占领皇宫大门,司马昭请太后下诏,再让高柔持节去接管曹爽的大营。一环扣一环,用有限的力量控制住了所有关键的地方。
另外,曹爽也“帮”了司马懿一把。当时有人建议曹爽,带着皇帝去许昌(今河南许昌),然后召集天下兵马勤王,这样司马懿绝无胜算。但是,曹爽还是投降了,他收到蒋济的担保,相信司马懿不会杀自己,交出权力,自己还可以做一个富家翁。曹爽硬实力占优,比较政治经验和心理素质,则遭到司马懿的碾压。
司马家就此开启了篡魏的进程,用三代人的时间建立了晋朝。中外历史上,通过政变走向皇帝宝座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中国的玄武门之变,法国的拿破仑雾月政变。
可是,司马家夺取了江山,就真的是赢家吗?东晋明帝曾问王导先辈如何建立晋朝,王导给他讲了高平陵之变在内的种种事件,明帝趴在床上感叹:如果真是你说的这样,晋朝怎么能够长远啊。
作为晋朝皇帝,晋明帝想必比我们看得透彻。身为魏臣,却篡夺皇位,司马家的背负着政治原罪。首先,晋武帝吸取曹魏宗室力量薄弱的教训,分封诸王,结果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其次,司马家拉拢旧有的政治力量,不敢实行改革。晋朝的开国功臣里,很多都是曹魏功臣后代,所以晋朝缺乏新朝气象,建国初期就弥漫着奢侈享乐的风气,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
西晋先天不足,很快走向衰亡,北方民族入主中原,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陷入大混乱与大分裂,直至隋唐重归一统。历史有的时候,就像是新陈代谢,不破不立,当司马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政治野心,而选择维持旧势力后,就注定会有另一种新生力量来打破局面,到那时,矛盾爆发得会更为剧烈,代价也更为沉痛。(此处可a316年12月10日的长安)
历代评价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李世民《晋书·帝纪第一》
嘉平之役,极是异事,曹氏造基之业,虽无两汉本根之固,然自操至此已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马懿再世受遗,信非忠贞,何遽盗夺。而况虚位无权,势同单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闭门截桥,劫取事柄,与反何殊,此至愚不敢为,懿号有智,而披猖妄作,然竟以胜。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