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故事的前提和上一篇相同。同样是来到了帝都的一所大学,发现自己除了贫穷一无所有;同样是通过读书去改变自己,但是却多了一份安然恬淡的气质;同样是那颗玻璃心,却把大部分的心思放在了如何克服并弥补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上面。
虽是帝都的大学,但因为那寸土寸金的地儿实在是不能给这个算不上名校的大学挤出一点空余,所以,学校的分校区是在一个距离北京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村儿里。这也就间接的阻碍了你直接去面对那花花绿绿的世界,说是阻碍,但往好处想,不是更给你留了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吗?比如,读书,写字,搞点音乐。
以前的你是老师眼中思想新颖,有独到见识的“thinker”因为你凡事都有个逆向思维,自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也源于你从小就遍读家门口那家小书店里大部分书的原因吧(虽然大部分都是古希腊神话什么的,但也培养了爱读书的兴趣)。除此之外,再寻原因,那便只有一个了―认真。没错,就是认真,小学的时候你可是学校里的“名人”。尽管是在一个并不为人所知的小镇,但是你还是成为了这群矮子里的将军。每次考试必是年纪前三名,成绩可谓稳妥。这也给了你足够的信心去解决学习上的一切困难,可以说,在这方面,你有绝对的自信。
然而你的自信在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而去了更高级一点儿的县城的时候,很快的便被打击了下来,那可是你现在都不愿回忆的往事啊,如果往事如烟,你早希望这阵烟随风飘散了。可现实好像就是喜欢与你作对,你一心想要忘记的事儿,就那样牢牢地梗在你心上。一旦你稍加放松,以为它终究是放过了你。它就会善意的提醒你一句“Hi,哥们,我可一直都在呢。”这让你甚是尴尬。那几年可谓是过的不温不火,然而所幸,你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一个即使你深情地对他说我爱你,他都不会认为你对他有念想的哥们。
言归正传,你平淡的求学生涯转眼就到了现在。说实话,现在的你,每天都挣扎在生活与理想之间。你是学生,所以你得学好所有的专业课,你首先得保证自己的学业。其次,你还有一大堆“奢侈”的爱好。所谓奢侈,便是对时间有很大需求之故。若是有人问你现在最缺什么东西,你肯定会脱口而出:钱,时间。
坦白说,你的贫穷,涉及到了你当前生活的全部。物质的贫穷与精神的贫穷。然而这两者无时无刻不在剑拔弩张,消耗着你宝贵的精神力(因为你时常头疼),物质的贫穷虽说让人无可奈何,但你并不不在意。人们所处的阶级便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有的人可以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因为他们本该如此。没有谁会傻到能够拥有得到更好生活的条件而不去享受,他们所在你看来是享受型消费的一切,其实只是他们的生活所需。而你的生活水平也同样体现了你的阶级。但是总是有人想要跨阶级消费,给自己平添烦恼,才会有愤世仇富的各种心态。因为你接受你的一切,因此便少去了诸多无谓的烦恼。你只知道,在自己没有能力去获取那一切之前,所有的美好,于你而言,都是浮云。
你读书,因为你想要构建自己的知识王国。你不想做这王国的主,因为在充满知识的瀚海,你明白,自己只是一滴水。你可以融入这片海,却永远掌控不了他的走向。你带着朝圣之情去拜读一本又一本的书,你渐渐的形成了自己所独特的思维方式。当同样的事情在你眼中有了与众不同的解读方式的时候,你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区别于年少时候的自傲,少年时期的自满。那是一种,遍赏群芳摘得最喜欢那一朵的欣慰。谁说现实与理想不能共存,你这不是做的游刃有余?很多事情,人们不相信会成功的原因是他们在做事情之前早已粗鲁的否定了结果,从而决定了自己的努力程度。
贫穷不再成为你的标签,尽管你从未在意这些,但是在世人眼中,皮囊评判已是被普遍接受的东西。而当你改变了他人对你的评判标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颠覆。这是属于你的成功,但是,澄澈如你的眼神,仍能够透射出对知识的渴望。
你说,我只是一个贫穷的巨人。
(连载完)
一个故事,两种结局。人们都习惯于从外界寻求原因,或是从外界得到安慰,这也是他们的生存本能,我无法做出评判。
我不熬制鸡汤,我只是很认真的在写故事。也许对你有所启示,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人写的东西跳跃性可真是大,可读性可真是差。没关系。我做自己,就好。
最后,希望这则故事可以对你有所启示,亦或是有所感触。希望这世界的美好我们能一起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