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一
我们具体谈论一下学习树的十个渠道。
阅读的含义一目了然,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书、读报、读杂志、看电视,等等。
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也很多。比如,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是通向天堂的阶梯,等等。
这些说得都很好,竹简受教了,也不必再为此饶舌了。
那么竹简想说点什么、该说点什么、能说点什么呢?
竹简才疏学浅,并无原创知识的能力,只有自己的一些体会而已。在阅读的问题上,竹简最深的体会就是,看书不等于把书看完,读书不一定从头到尾。
我们的阅读不是为了搞研究,更不是为了装样子、凑书单,而是为了提高“六个度”、做到“五个读懂”和“五个明白”。既然如此,阅读只要让我们有收获就好。
曾听一位大咖说过,一本书里真正有用而我们又能吸收的东西,可能就是一句话、几句话、几段话。我们能把这些话找出来、读懂了、吸收了,就很不错了。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二
受训就是在别人指导下开展训练。
上学是我们最主要的受训方式,可惜我们那时还小,还不够懂事,不知道上学的宝贵。现在想来,真是悔之已晚了。
参加工作之后,如果运气好我们还会有各种短期培训的机会。可惜我们照样经常不知珍惜,白白浪费了难得的机会。
在受训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的要点是什么呢?
从竹简的体会看,首先是要学会记笔记。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笑起来,因为竹简说的确实太简单了。
是的,记笔记这件事却是挺简单的,但是我们却经常没去做或是没做好。
为什么强调记笔记的重要性呢?因为人的记性是有限的,而且人的理解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不把老师讲的及时记下来,下课之后我们很快就脑袋空空如也了。
有了笔记就不一样了,靠着笔记我们就能做复习这件事,而每一次复习我们都会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三
交流是通过与他人的信息互换、观点碰撞获取知识。
交流是我们的生存方式,我们要在社会中生存,就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
可是作为学习渠道之一的交流,我们有吗?会吗?用过吗?受过益吗?
这样一问,我们真有些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交流人人都会,把交流作为学习的渠道却不是人人都行,这里面还真有一些技巧。
竹简的体会是以下三句话:
一、听比说重要。我们总是喜欢自己说话,而不耐烦听别人说话。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毛病,谁能战胜这个毛病,谁就自然高出他人一筹。
二、问比听重要。有的人是话篓子,光听他说也不行,他会说起来没边没沿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提问控制住交流的轨道,让他说我们想知道的。
三、懂比问重要。有的人虽然听到、问到不少东西,却是消化不了,或是从心里就不愿意消化。这些人一般都是有选择性听取信息的习惯。合意的就信,不合意的就不信。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四
分享是直接获取别人的感悟。
分享与交流有一些差别。
从形式上看,交流必须是直接的,分享可以是间接的。比如,通过微信公号上的一篇介绍霍金的文章之后,我们可以说“我分享了霍金关于宇宙的猜想”,但我们不能说“我与霍金交流了关于宇宙的猜想”。
从内容上看,交流必须是互动的,分享可以是单向的。比如,我们听了一场讲座,如果只是默默地听下来那就只能算是分享,如果与主讲人有互动那就算是交流了。
当然,以上这些我们都知道,就算不知道也不要紧。但是有四个字我们必须知道,而且只有知道了这四个字我们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这四个字就是求同存异。
分享的前提就是求同存异,就是能够包容和吸纳那些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和论点。这些观点和论点不论是与自己的价值判断不一致,还是与自己的利益导向不一致,我们都要学会包容和吸纳。
包容和吸纳那些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和论点,受益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记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古训了吗?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五
初见要的是第一次的深刻印象。
前面我们说过,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等等,都是因为初见太少。想想也是如此,不要说生活在枯井中,不要说偏居在遥远的夜郎之国,就是生活在北上广的繁华都市中,如果经年累月地不见一点儿新鲜人和新鲜事,恐怕也是会变成井底之蛙或出现夜郎自大的。
初见的多少直接与见识是否广博有关,但是初见的多少并不等于见识的广博。有的人天天到处跑,世界几大洲都去过,全国的名山大川个都走过,初见算是不少、见识却很一般。说来说去,就是拿初见当作了炫富、炫智的资本。这种例子告诉我们,初见要成为学习的渠道,是需要把握要领、掌握技巧的。
好像有句诗词,说什么“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正如这句诗所说,初见的要领和技巧在初见之外。
比如我们去趟外地,我们不能仅凭着两只眼去看,我们还要在出发前和归来后多做一些预习和复习,多查一下当地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次初见都给我们带来丰硕的收获。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六
在对比中发现差异和新奇。
老百姓的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对比是我们的做出判断、得出结论的重要手段。
对比是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一件事情。上超市买个菜,我们总会挑挑拣拣一番,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对比,通过对比把好的选出来。我们觉得某个人好,某个人不好,其实也都是对比得出的结论。
作为学习的渠道,我们又该怎样作对比呢?
作为学习渠道的对比,和生活中买菜之类的对比是不一样的。最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就是,学习中的对比是为了加深理解、找出规律,不一定是要得出什么结论和判断。
比如,我们是做杭帮菜的,但为了找准杭帮菜的优劣长短,我们不妨和川菜、鲁菜、豫菜等对比一下,在这个对比中把杭帮菜的独特品质凸现出来。但是我们不一定非要得出杭帮菜与川菜、鲁菜、豫菜孰优孰劣的判断。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七
感觉人人都有,但是那种独特的、会让我们思考很多的感觉,却不是人人都能有。
感觉是本能的,本能的感觉却不是模板式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的这首词说的很是形象。卷帘子的侍女以为一夜风雨之后海棠依旧,而李清照感觉到的却是红花散落的叹惜。
要把感觉作为学习树的树叶之一,当然不至于非要有李清照的旷世诗才,但也需要找到关键的要领。这个关键的要领就是好奇心。
那个回答“海棠依旧”的“卷帘人”,估计就是对海棠漠不关心、视而不见,随口做了个回答。
生活中我们经常因为漠不关心、视而不见,而让感觉流于本能的反应,让本能的反应固化为僵硬的模式。不管看到什么、遇到什么,都是那一套回应。这样一种感觉状态,肯定对学习树是没有贡献的。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八
感触是进入到心灵的感觉。
感觉人人都有,感触可不是人人都有。感觉是一种本能,感触却是一种能力。
许多人都喜欢登山,许多人都喜欢登名山,许多人都能够坚持登到山顶。在登到山顶之后,人人都有一种本能的放松和辽阔之感觉。可是,有几个人能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触呢?
从以上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感触其实就是深刻的感觉,是深入进去而又提炼出来的感觉。
同样是去国外旅游了一趟,有的人只是感到了新鲜和新奇,有的人进一步感到了干净和幽静,还有的人感到了秩序和文明,更有的人感到的是文化差异等。
同样是经历一场挫折、走过一阵风雨,有的人或者庆幸或者抱怨,或者洋洋得意或者垂头丧气,不管是积极或消极,都是停留在表层上。而有的人却能感触到人生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竹简的学习树之七十九
回忆为了是挖掘原来忽视了的一些东西。
回忆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阅历和经验的储藏室。如果回首往事都是苍白甚至空白,那么我们的人生就是苍白甚至空白的,更不要说阅历和经验了。
许多事情,我们在身历其境是可能并没有看透和读懂,并没有把握住要害和精髓。许多事情,回忆一次可能照样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需要随着年轮的增长经常拿出来品味一下。
回忆谁都会,通过回忆达到学习的功效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要想把回忆当作学习,至少要学会以下几点:
不是信马由缰的畅想,而是目的明确的梳理。回忆总是像意识流一样,但学习的回忆就必须把思绪集中起来。
不是自我满足的陶醉,而是冷静尖锐的反思。回忆总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但学习的回忆就必须掺入思考的元素。
不是有所选择的裁剪,而是全景视角的回放。回忆总是会把一些难堪过滤掉的,但学习的回忆就必须让难堪也重现出来。
竹简的学习树之八十
思考是综合以上九个渠道的最后环节,是一个总装的环节。
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脑子里面空空荡荡的,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背景、基本的逻辑都没有,思考是无从谈起的,甚至连幻想点什么都是做不到的。
但学习的目的不是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是为了形成自己的见识和素养。如果说储备知识是吃饭,那么思考就是消化的过程,消化能力跟不上吃得再多也转化不成对身体有益的养分。
我们经常是处在消化不良的状况中的,因为储备知识不容易,消化知识为我所用更难。
我们经常被一种说法迷住,被一种概念框住,被一种模式套住,都是因为缺乏思考的能力。
提高思考能力是学习的十个渠道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最难的一个。竹简在这方面体会也不多,心得更谈不上。想来想去只有一句话,这就是:不要听见什么就信什么,要学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