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篇
一入红尘就N多事情,一时应接不暇,周末两天就没有写,此时坐下来想想这些天发生了什么?
首先看到一个写作群里热闹非凡,很多观点的碰撞,看到个性的展现,挺有意思的。虽然我确实有我的喜恶,但是无心卷入。
说起卷入,想到上课时发生的小事:
第一天,来观摩课的A老师,在课后几位老师分享自己学习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今天的学习是:观察到B老师的领课方式比较明确仔细的把内容点说的清楚时,我发现自己有些抵触这种太清楚,觉得太满。不过我反省了一下,这个是因为个人的学习偏好造成的,学员中会有我这样风格的,也会有学习风格比较需要明确解释的,所以也许在我的风格里注意多一点儿解说细致的部分。”
结果这番话把这位B老师得罪了,并且在第二天的对A老师各种挂脸。看到一位一直在教领导力,在教教练的老师这个反应着实让我惊讶了一下。顺而在想:知行合一,是说起来容易,做到太难的一个境界。
我们所学习的领导力体系中,关于与他人的关系,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修为,英文是:Don't take personal。
这句话有很多层意思,简单说,就是大多数他人的言行,哪怕是针对你的,其实都不那么与你有关,不要太急于反应或反击。
以上面这个例子而言,按照我们对于领课老师的认知水平而言,B老师是不应该这样的反应的,但是却就是有这样的反应。而这当然是因为A触发的,也是针对A的,但是这背后却与A无关。很可能的是A的言语触发了B关于自己不自信的那一部分,而B不愿面对自己的那一部分,或者对于自己那一部分有无能为力的愤怒,于是顺其自然的把愤怒向外发出给了A。
而作为已经称为老师可以讲课的B老师,是经过长期学习和严格认证,当然深知这一个道理,以情绪反馈是最糟糕的反应模式,可是反应到行为上,B老师仍然如此反应了。这就是“知”与“行”之间的差距。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夫妻吵架,亲子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的各种冲突时刻,各种别人让我们不舒服的时刻,看上去针对你,说你不好,甚至攻击你,侮辱你时,背后都有一个对方个人的原因,可能是其本人的痛点被你看见;可能是对方需要没有被满足的伤痛反应;可能是承认自己的不对是对方无法承担的,无法面对的;可能是捍卫某些价值观;可能是无意碰了死穴。。。。。。同样的,当我们有情绪对别人时,也是我们来发现背后有什么隐藏的需要,有什么我们忽略或我们不想看见的,不肯承认的。
而特别要说一下的是,你会因为别人的评判觉得自己不够好,尤其是父母,亲人,那也是大可不必了。因为每个人的评判后面的原因,大多并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他们自己的焦虑,担心,未满足的自我期待,或者个人标准之类。
虽然我在这里评判了课上的例子,那也是因为我自己的立场和视角与A一致,但站在B的角度,当然也可以看到A提出这样的反馈背后的其他。
如果看到别人的情绪,Don't take personal;如果别人触发了你的情绪,却要看自己,别看别人。
极端点儿说:所有情绪都只因为发生情绪本人,与他人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