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比如: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看到那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噔”一下,凉了半截。心想: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噔”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
为何对面对棺材,两位秀才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
情绪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看法、评价所引起的。
非理性信念
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想法决定了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那么,不合理的信念都有那些具体特征呢?心理学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它通常是与“必须”,“应该”这类字眼连在一起。比如:“我必须在每件事上都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美好的”等等。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如果事情的发展不如他所愿,那么由失望而导致的情绪障碍就在所难免。
2、过分概括化
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的表现。过分概括化是不合逻辑的,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其内容的好坏一样。过分概括化的一个方面是人们对其自身的不合理的评价。如当遭遇到一次失败时,就往往认为自己是“一无是处”、“一钱不值”、是“失败者”等,从而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过分概括化的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错就认为他很坏、一无是处等,这会导致一味地责备他人,以致产生敌意和愤怒等情绪。
3、糟糕至极
这是一种将可能的不良后果无限严重化的思维定势。即使发生的是一个小问题,也会认为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场灾难。这将导致个体陷入极端不良的情绪体验如耻辱、自责自罪、焦虑、悲观、抑郁的恶性循环中,难以自拔。如得了感冒就认为自己病情很严重,甚至会死,领导没有和他打招呼就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以致会影响到自己的前程等等。
小作业:烦恼箱
写出近日令你生气、伤心、受挫或自卑的事情(A)和当时的想法(B)、情绪或所导致的行为结果(C),对照非理性信念,用合理信念替换你的不合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