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移动开发圈子里,鸿蒙可谓出尽了风头,先是宣布即将正式发布的 Harmony OS Next 将完全剥离 Android 代码,也就是不再兼容 Android,化身为纯血的鸿蒙,紧接着又启动了鸿蒙生态千帆启航,伴随着的是众多大厂已经启动原生鸿蒙适配,包括支付宝、京东、美团等等。
作为一个整天被内卷的客户端开发,不得不加入了。
本文基于 Harmony OS Api 9,如果文章内容与新版本有不一致的地方,一切以新版本为准,望见谅。
熟悉概念
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鸿蒙开发相关的概念,打开鸿蒙官网,首先看到的就是这几个套件
下面我们来简单认识下
-
DevEco Studio
面向 HarmonyOS 应用及元服务开发者提供的集成开发环境(IDE), 助力高效开发。
也就是鸿蒙开发的 IDE,类似 Android Studio 和 Xcode。
-
ArkTS
ArkTS 是鸿蒙生态的应用开发语言。它在保持 TypeScript (简称TS)基本语法风格的基础上,对 TS 的动态类型特性施加更严格的约束,引入静态类型。同时,提供了声明式 UI、状态管理等相应的能力,让开发者可以以更简洁、更自然的方式开发高性能应用。
TypeScript 曾经风靡一时,弥补了 JavaScript 不支持强类型的缺点,作为一名 Java 开发者,更习惯强类型语言。至于 ArkTS 和 TypeScript 的区别可以暂时不用关心,把它当做标准的 TS 用就行。
-
ArkUI
ArkUI 是一套构建分布式应用界面的声明式 UI 开发框架。它使用极简的 UI 信息语法、丰富的 UI 组件、以及实时界面预览工具,帮助您提升 HarmonyOS 应用界面开发效率30%。您只需使用一套 ArkTS API,就能在多个 HarmonyOS 设备上提供生动而流畅的用户界面体验。
可以理解为用 TS 实现的一套 UI 组件库,包括常用的组件和布局等,类似于 Google 的 material 组件库和 Swift UI。
-
ArkCompiler
ArkCompiler 是华为自研的统一编程平台,包含编译器、工具链、运行时等关键部件,支持高级语言在多种芯片平台的编译与运行,并支撑应用和服务运行在手机、个人电脑、平板、电视、汽车和智能穿戴等多种设备上的需求。
用于将 TS 代码编译为鸿蒙系统可执行指令,俗称编译打包工具。
初识鸿蒙
准备IDE
按照官方教程,我们需要下载鸿蒙开发 IDE,也就是 DevEco Studio,和 AndroidStudio 一样,都是基于 IntelliJ IDEA 二次开发,上手没有难度。
首次启动,需要安装 Node.js、ohpm、Harmony OS SDK 等依赖,根据引导一直下一步即可。
完整依赖如下
可能有些同学还不太熟悉这些概念,我们简单介绍下
-
Node.js
Node.js 是一个基于 Chrome V8 引擎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我们从上面的概念中了解到,鸿蒙使用 TS 作为开发语言,而 TS 实际上就是 JS,因此需要 JS 运行环境也很正常。
-
ohpm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 npm,是一个前端比较常用的包管理工具,ohpm 全称应该是
Open Harmony Package Manager
,也就是鸿蒙上使用的包管理工具,类似于 Java 上的 Maven 仓库。 -
Harmony OS SDK
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开发鸿蒙需要的软件开发工具包,相当于 Android 上的 Android SDK。
有一点需要注意,IDE 仅支持特定版本的 Node.js,我本地由于安装了高版本的 Node.js,因此无法继续下一步,建议大家先卸载本地安装的 Node.js,通过 IDE 重新安装支持的版本,因为我自己安装的低版本也会报错🤩
创建项目
IDE 配置完成后,我们新建一个项目,IDE 默认提供了很多模板,值得一提的是,把光标放上去还会提示你支持哪些设备
这里出现了 Ability
的概念,看起来和 Android 中的 Activity 很像,也就是一个页面,我们暂且认为它就是一个页面,后面我们再详细介绍。
除了空页面之外,还支持关于、分类、网格、列表、登录、闪屏等模板,还支持创建 C++ 原生项目。
支持的完整模板如下
我们选择 Empty Ability
下一步
接下来到了项目配置页面,支持的配置如下
Project name: 项目名
Bundle name: 项目唯一标志,类似于 Android 的 Package name
Save location: 保存位置
Compile SDK: 编译使用的 SDK 版本
Model: 应用模型,有
Stage
和FA
可选,官网推荐使用 Stage,我们就先用这个Enable Super Visual: 官方的解释是启用低代码开发,先不管它
Language: 开发语言,Stage 模型只能选 ArkTS,FA 模型还可以选 JS
Compatible SDK: 字面意思是兼容的的 SDK 版本,暂时不清楚是最低支持版本(minSdk)还是适配的版本(targetSdk),看起来更像是前者,如果是这样的话鸿蒙走的应该是类似苹果的路线,即新版本出来后开发者必须要适配,否则高版本可能用不了
Device type: 支持的设备类型
点击 Finish 即可完成创建
项目结构
创建完的项目是这样的
完整目录如下
├── AppScope // app 默认配置
│ ├── resources // 资源
│ │ └── base
│ │ ├── element // 文案、颜色等资源
│ │ │ └── string.json
│ │ └── media // 图片资源
│ │ └── app_icon.png
│ └── app.json5 // app 配置,包括 名称、图标、bundleName、版本号等
├── entry // entry 文件夹,相当于 Android 项目中的 app module
│ ├── src
│ │ ├── main
│ │ │ ├── ets // 源代码,相当于 Android 项目中的 java 目录
│ │ │ │ ├── entryability
│ │ │ │ │ └── EntryAbility.ts // entry 中的页面,一个 entry 可以有多个 Ability
│ │ │ │ └── pages
│ │ │ │ └── Index.ets
│ │ │ ├── resources
│ │ │ │ ├── base // 和语言无关的通用资源
│ │ │ │ │ ├── element // 文案、颜色等资源
│ │ │ │ │ │ ├── color.json
│ │ │ │ │ │ └── string.json
│ │ │ │ │ ├── media // 图片资源
│ │ │ │ │ │ └── icon.png
│ │ │ │ │ └── profile
│ │ │ │ │ └── main_pages.json // entry 中包含的 pages 路径,相当于前端项目中 app.json 中的 pages
│ │ │ │ ├── en_US // 英文下使用的资源,可以用来配置多语言
│ │ │ │ ├── rawfile // 应该是存放二进制文件的目录,相当于 Android 项目中的 res/raw 目录,暂时还没用到
│ │ │ │ └── zh_CN // 同 en_US
│ │ │ └── module.json5 // entry 内部配置文件,包括名称、包含的 Abilities、pages,默认 Ability 等
│ │ └── ohosTest // 测试代码
│ ├── build-profile.json5 // entry 构建配置,包括应用模型、支持的系统类型等
│ ├── hvigorfile.ts // 暂时不清楚
│ └── oh-package.json5 // entry 对外配置文件,包括名称、版本、许可证、依赖项等
├── hvigor // 暂时不清楚,看着像是 Android 项目中的 grade 目录
│ ├── hvigor-config.json5
│ └── hvigor-wrapper.js
├── oh_modules // 项目依赖的三方库,相当于前端项目中的 node_modules
├── build-profile.json5 // app 构建配置,包括 app 签名、编译 SDK 版本、兼容 SDK 版本,以及包含的 entry 列表
├── hvigorfile.ts // 暂时不清楚
├── hvigorw // 暂时不清楚
├── hvigorw.bat
├── local.properties // 本地配置
├── oh-package.json5 // 项目配置,包括名称、版本、许可证、依赖项等
└── oh-package-lock.json5
鸿蒙中支持多种 Module,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
Entry
相当于 Android 中的 Application Module,每个 Entry 都可以独立运行。
-
Library
相当于 Android 中的 Library Module,仅可被依赖,无法独立运行。
Stage 模型
Stage模型概念图
-
UIAbility组件
UIAbility 组件是一种包含 UI 界面的应用组件,主要用于和用户交互。UIAbility 组件是系统调度的基本单元,为应用提供绘制界面的窗口;一个 UIAbility 组件中可以通过多个页面来实现一个功能模块。每一个 UIAbility 组件实例,都对应于一个最近任务列表中的任务。
-
WindowStage
每个 UIAbility 类实例都会与一个 WindowStage 类实例绑定,该类提供了应用进程内窗口管理器的作用。它包含一个主窗口。也就是说 UIAbility 通过 WindowStage 持有了一个窗口,该窗口为 ArkUI 提供了绘制区域。
-
Context
Context 是应用中对象的上下文,其提供了应用的一些基础信息,例如 resourceManager(资源管理)、applicationInfo(当前应用信息)、dir(应用开发路径)、area(文件分区)等,以及应用的一些基本方法,例如 createBundleContext()、getApplicationContext()等。UIAbility 组件和各种 ExtensionAbility 派生类组件都有各自不同的 Context 类。分别有基类Context、ApplicationContext、AbilityStageContext、UIAbilityContext、ExtensionContext、ServiceExtensionContext等Context。
-
Page
Ability 是一个窗口,不包含内容,而 Page 则是真正显示内容的载体,Page 需要依附于 Ability 才能显示。
上手
熟悉了上面的这些概念,我们就可以尝试开发一个鸿蒙上的 App 了。
之前学习 Compose 的时候做了一个「玩 Android」App,为了方便使用现成接口和 UI,我们来做一个鸿蒙版的「玩 Android」,顺便对比下鸿蒙和 Compose 在 UI 层的差异。
UI开发
和 Compose、SwiftUI 类似,鸿蒙的 ArkUI 也采用声明式开发范式,这也是现代UI开发的共识,相比命令式UI,声明式UI更加简洁高效。
ArkUI 提供了官方组件和布局,基本能够满足常见 UI 界面的开发
组件的详细使用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以文章 Item 布局作为示例,来对比下鸿蒙和 Compose 的实现方式
先看下展示效果
代码对比
可以看出,语法的相似度非常高,以至于我后来直接把 Compose 的代码复制来过改一下就能用了🤣
简单介绍下差异
鸿蒙使用 struct 定义组件,而 Compose 使用方法
鸿蒙仅支持在 ArkUI 中使用除组件外的特定操作符,包括 if-else、ForEach 等,而 Compose 比较自由,可以在 UI 方法中使用任意代码
鸿蒙通过组件对象提供的方法设置属性,如
Text("").fontSize(10)
,而 Compose 则是在构造函数中设置,如Text(text = "", fontSize = 10.sp)
由于鸿蒙和 Compose 都是声明式 UI,因此状态更新也比较相似,都是状态驱动 UI 更新,此外,鸿蒙和 Compose 都支持通过 Diff 算法完成差量更新。
页面路由
在项目结构部分提到,鸿蒙上 UI 界面的单位包括 Ability 和 page。
一般来说一个功能只需要一个 Ability 呢 就够了,那什么时候需要多个 Ability 呢?
举个🌰,如果你当前开发的是通讯录应用,当其他应用需要选择联系人时,需要打开通讯录的选人页面,而打开外部应用页面的最小单元为 Ability,因为 page 无法独立显示,这时你就需要创建多个 Ability。
Ability 跳转
- 在 EntryAbility 中,通过调用 startAbility() 方法启动 UIAbility,want 为 UIAbility 实例启动的入口参数,其中 bundleName 为待启动应用的 Bundle 名称,abilityName 为待启动的 UIAbility 名称,moduleName 在待启动的 UIAbility 属于不同的 Module 时添加,parameters 为自定义信息参数。
let wantInfo = {
deviceId: '', // deviceId为空表示本设备
bundleName: 'com.example.myapplication',
abilityName: 'FuncAbility',
moduleName: 'module1', // moduleName非必选
parameters: { // 自定义信息
info: '来自EntryAbility Index页面',
},
}
// context为调用方UIAbility的AbilityContext
this.context.startAbility(wantInfo).then(() => {
// ...
}).catch((err) => {
// ...
})
- 在 FuncAbility 的生命周期回调文件中接收 EntryAbility 传递过来的参数。
import UIAbility from '@ohos.app.ability.UIAbility';
import Window from '@ohos.window';
export default class FuncAbility extends UIAbility {
onCreate(want, launchParam) {
// 接收调用方UIAbility传过来的参数
let funcAbilityWant = want;
let info = funcAbilityWant?.parameters?.info;
// ...
}
}
- 如需要停止当前UIAbility实例,通过调用
terminateSelf()
方法实现。
// context为需要停止的UIAbility实例的AbilityContext
this.context.terminateSelf((err) => {
// ...
});
同时,鸿蒙也提供了 startAbilityForResult
来实现启动 Ability 并获取返回结果,详细使用可以看官方文档。
可以看出,Ability 和 Android 中的 Activity 不仅在形态上相似,在使用上也基本一致,唯一不同的是,Activity 可以直接显示内容,而 Ability 则是一个容器,需要依赖 page 显示内容。
page 跳转
鸿蒙提供了 Router
模块,通过 url 地址完成 page 之间的路由。
Router 模块提供了两种跳转模式,分别是 router.pushUrl()
和 router.replaceUrl()
,这两种模式决定了目标页是否会替换当前页。
router.pushUrl():目标页不会替换当前页,而是压入页面栈。这样可以保留当前页的状态,并且可以通过返回键或者调用
router.back()
方法返回到当前页。router.replaceUrl():目标页会替换当前页,并销毁当前页。这样可以释放当前页的资源,并且无法返回到当前页。
同时,Router 模块提供了两种实例模式,分别是 Standard
和 Single
。这两种模式决定了目标 url 是否会对应多个实例。
Standard:标准实例模式,也是默认情况下的实例模式。每次调用该方法都会新建一个目标页,并压入栈顶。
Single:单实例模式。即如果目标页的url在页面栈中已经存在同 url 页面,则离栈顶最近的同 url 页面会被移动到栈顶,并重新加载;如果目标页的 url 在页面栈中不存在同 url 页面,则按照标准模式跳转。
function onJumpClick(): void {
router.pushUrl({
url: 'pages/Detail', // 目标url
params: {id: 123} // 添加params属性,传递自定义参数
}, (err) => {
if (err) {
console.error(`Invoke pushUrl failed, code is ${err.code}, message is ${err.message}`);
return;
}
console.info('Invoke pushUrl succeeded.');
})
}
在目标页中,可以通过调用 Router 模块的 getParams()
方法来获取传递过来的参数。
在目标页中,可以通过调用 Router 模块的 getParams()
方法来获取传递过来的参数。
const params = router.getParams(); // 获取传递过来的参数对象
const id = params['id']; // 获取id属性的值
page 的设计思路和前端比较接近,相比 Android 的 Activity 更加轻量,相比 Fragment 使用起来更加简单。
和 Fragment 不同的是,page 是全屏展示,而 Fragment 则比较自由,展示大小可以自定义。
其实很多年前 Android 上就有单 Activity 多 Fragment 的架构设计,最近 Google 也推出了 Jetpack Navigation 库,专门用来做 Fragment 路由,然而用起来并不友好,网上吐槽不少。
单从页面架构设计来看,鸿蒙确实遥遥领先~
网络请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请求是 App 中最常用的功能之一。
鸿蒙中的网络开发比较简单,官方提供了 Http 模块,可以快速发送网络请求,为了减少重复代码,我们可以封装一个统一的请求方法
async function requestSync<T>(path: string, method: http.RequestMethod, extraData?: Object): Promise<Response<T>> {
return new Promise<Response<T>>((resolve, reject) => {
let url = BASE_URL + path;
let uri = parseUri(url);
let header = {};
if (method === http.RequestMethod.POST) {
header["Content-Type"] =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if (!extraData) {
// POST 必须有请求体,否则会报 Parameter error
extraData = {};
}
}
let httpRequest = http.createHttp();
hilog.info(0, TAG, `start request, path: ${path}, method: ${method}, extraData: ` + JSON.stringify(extraData));
httpRequest.request(
url,
{
method: method,
expectDataType: http.HttpDataType.OBJECT,
header: header,
extraData: extraData
},
(err, data) => {
let res = new Response<T>()
if (!err && data.responseCode === 200) {
Object.assign(res, data.result)
hilog.info(0, TAG, `request success, path: ${path}, result: ${JSON.stringify(res)}`)
} else {
hilog.error(0, TAG, `request error, path: ${path}, error: ${JSON.stringify(err)}`)
res.errorCode = data?.responseCode??-1
res.errorMsg = err?.message??""
}
resolve(res);
}
)
})
}
同时提供统一的返回结构 Response
export class Response<T> {
errorCode: number = 0
errorMsg: string = ""
data: T = null
isSuccess(): boolean {
return this.errorCode === 0
}
isSuccessWithData(): boolean {
return this.errorCode === 0 && !!this.data
}
}
当需要发请求的时候,一行代码就能搞定
async getHomeArticleList(page: number): Promise<Response<ArticleList>> {
return requestSync(`/article/list/${page}/json`, http.RequestMethod.GET);
}
得益于 TS 中的 Promise,我们可以将繁琐的异步回调转为同步调用,和 Kotlin 中的协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强烈推荐!
持久化
App 的状态保存,免不了要使用持久化数据,持久化主要分为 KV 键值对、SQL 数据库,而鸿蒙上 KV 键值对又分为 Preference 和 KVStore。
用户首选项(Preferences):通常用于保存应用的配置信息。数据通过文本的形式保存在设备中,应用使用过程中会将文本中的数据全量加载到内存中,所以访问速度快、效率高,但不适合需要存储大量数据的场景。
键值型数据库(KV-Store):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其数据以“键值”对的形式进行组织、索引和存储,其中“键”作为唯一标识符。适合很少数据关系和业务关系的业务数据存储,同时因其在分布式场景中降低了解决数据库版本兼容问题的复杂度,和数据同步过程中冲突解决的复杂度而被广泛使用。相比于关系型数据库,更容易做到跨设备跨版本兼容。
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Store):一种关系型数据库,以行和列的形式存储数据,广泛用于应用中的关系型数据的处理,包括一系列的增、删、改、查等接口,开发者也可以运行自己定义的SQL语句来满足复杂业务场景的需要。
Preferences
用户首选项为应用提供Key-Value键值型的数据处理能力,支持应用持久化轻量级数据,并对其修改和查询。
设计上同样是内存 + 磁盘缓存,首次使用时会将全量数据读取到内存中,因此不是和存储大量数据。
接口如下
用法基本和 Android 中的 SharedPreference 一致,鸿蒙还提供了 on 和 off 来订阅数据变更,遥遥领先~
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目前 DevEcoStudio 3.1.1 正式版每次运行会清楚 App 数据,导致持久化保存的数据全部被清空,希望新版本能优化下。
KV-Store
相比 Preferences,KV-Store 在数据大小上没有太多限制,猜测底层实现应该和 MMKV 一样,通过共享内存完成磁盘同步,因此性能要高不少。
接口如下
鸿蒙直接把 Android 上三方库的功能给内置了,再次领先~
数据库
当我们需要存储复杂数据结构时,就需要用到数据库了,鸿蒙也提供了便捷操作数据库的接口
这么方便的操作数据库,在没有 Room、GreenDAO 等开源库之前,简直不敢想,Android 原生的数据库操作,简直是噩梦😭 鸿蒙仍然领先~
多线程
在移动应用中,免不了要处理各种后台任务,比如接口请求、数据存储、埋点上报等等,因此多线程的性能,直接影响了应用的流畅度。
鸿蒙提供了 TaskPool
和 Worker
两种并发能力
看到第一行,线程间内存不共享的时候,我震惊了,操作系统课堂上老师不是说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吗?难道物理学不存在了?
内存不共享的好处是不用担心对象被并发修改,但是坏处是线程间通信必须复制对象,对于多线程同步大量数据的场景,性能应该会有不小的影响。网上搜了下,也没找到鸿蒙这么设计的原因。
既然如此,我们先看下怎么使用吧
TaskPool
TaskPool 支持在主线程封装任务抛给任务队列,系统选择合适的工作线程,进行任务的分发及执行,再将结果返回给主线程,支持任务的执行、取消,工作线程数量上限为 4。
使用
import taskpool from '@ohos.taskpool';
@Concurrent
function imageProcessing(dataSlice: ArrayBuffer) {
// 步骤1: 具体的图像处理操作及其他耗时操作
return dataSlice;
}
function histogramStatistic(pixelBuffer: ArrayBuffer) {
// 步骤2: 分成三段并发调度
let number = pixelBuffer.byteLength / 3;
let buffer1 = pixelBuffer.slice(0, number);
let buffer2 = pixelBuffer.slice(number, number * 2);
let buffer3 = pixelBuffer.slice(number * 2);
let task1 = new taskpool.Task(imageProcessing, buffer1);
let task2 = new taskpool.Task(imageProcessing, buffer2);
let task3 = new taskpool.Task(imageProcessing, buffer3);
taskpool.execute(task1).then((ret: ArrayBuffer[]) => {
// 步骤3: 结果处理
});
taskpool.execute(task2).then((ret: ArrayBuffer[]) => {
// 步骤3: 结果处理
});
taskpool.execute(task3).then((ret: ArrayBuffer[]) => {
// 步骤3: 结果处理
});
}
和 Java 中的 ThreadPool 比较类似,通过任务队列 + 线程池实现多任务并发,相比 ThreadPool,TaskPool 的接口比较简单,内部自动分派线程,不支持配置线程类型和数量,此外,TaskPool 的最大线程数为4,感觉放在现在动辄 8 核的处理器上,好像差了点意思,似乎不能完全发挥处理器性能?
Worker
创建 Worker 的线程称为宿主线程(不一定是主线程,工作线程也支持创建 Worker 子线程),Worker 自身的线程称为 Worker 子线程(或 Actor 线程、工作线程)。每个 Worker 子线程与宿主线程拥有独立的实例,包含基础设施、对象、代码段等。Worker 子线程和宿主线程之间的通信是基于消息传递的,Worker 通过序列化机制与宿主线程之间相互通信,完成命令及数据交互。
使用
- 在主线程中通过调用 ThreadWorker 的 constructor() 方法创建 Worker 对象,当前线程为宿主线程。
import worker from '@ohos.worker';
const workerInstance = new worker.ThreadWorker('entry/ets/workers/MyWorker.ts');
- 在宿主线程中通过调用 onmessage() 方法接收 Worker 线程发送过来的消息,并通过调用 postMessage() 方法向 Worker 线程发送消息。
例如向 Worker 线程发送训练和预测的消息,同时接收 Worker 线程发送回来的消息。
// 接收Worker子线程的结果
workerInstance.onmessage = function(e) {
// data:Worker线程发送的信息
let data = e.data;
console.info('MyWorker.ts onmessage');
}
workerInstance.onerror = function (d) {
// 接收Worker子线程的错误信息
}
// 向Worker子线程发送训练消息
workerInstance.postMessage({ 'type': 0 });
// 向Worker子线程发送预测消息
workerInstance.postMessage({ 'type': 1, 'value': [90, 5] });
- 在 Worker 线程中通过调用 onmessage() 方法接收宿主线程发送的消息内容,并通过调用 postMessage() 方法向宿主线程发送消息。
例如在Worker线程中定义预测模型及其训练过程,同时与主线程进行信息交互。
import worker, { ThreadWorkerGlobalScope, MessageEvents, ErrorEvent } from '@ohos.worker';
let workerPort: ThreadWorkerGlobalScope = worker.workerPort;
// 定义训练模型及结果
let result;
// 定义预测函数
function predict(x) {
return result[x];
}
// 定义优化器训练过程
function optimize() {
result = {};
}
// Worker线程的onmessage逻辑
workerPort.onmessage = function (e: MessageEvents) {
let data = e.data
// 根据传输的数据的type选择进行操作
switch (data.type) {
case 0:
// 进行训练
optimize();
// 训练之后发送主线程训练成功的消息
workerPort.postMessage({ type: 'message', value: 'train success.' });
break;
case 1:
// 执行预测
const output = predict(data.value);
// 发送主线程预测的结果
workerPort.postMessage({ type: 'predict', value: output });
break;
default:
workerPort.postMessage({ type: 'message', value: 'send message is invalid' });
break;
}
}
此外,Worker 的创建和销毁耗费性能,需要自行管理已创建的 Worker 并重复使用。Worker 空闲时也会一直运行,因此当不需要 Worker 时,需要调用 terminate() 接口或 parentPort.close() 方法主动销毁 Worker。Worker 存在数量限制,支持最多同时存在 8 个 Worker。
可以看出,Worker 更接近 Java 中使用 new Thread()
原生创建线程的方式,不同的是 Worker 一旦创建,就会一直运行,占用 CPU 资源,只能手动停止,而 Java 中的线程则更加“智能”,一旦线程中的逻辑执行完,即自动进入 TERMINATED 状态,释放 CPU 资源,并自动销毁。
因此,推荐大家使用 TaskPool。
看起来鸿蒙上使用多线程不太领先,存在各种限制,比如线程间内存不共享,线程数量存在上限。
开发体验
在完整开发完一个 App 后,简单总结下鸿蒙原生开发的优缺点。
优点
-
原生支持声明式 UI
虽然目前 Compose 和 SwiftUI 也支持声明式,但推出这么久之后,真正在线上大规模使用的产品寥寥无几,顶多在新业务上尝试使用,所以鸿蒙在 UI 上有天然优势。
-
系统 API 封装性高
以发送网络请求为例,在 Android 上如果用原生的方式,各种配置用起来头大,而鸿蒙则是通过一个方法即可发起请求,并将常用配置都作为参数开放出来,其他 API 也是类似,鸿蒙的系统 API 用起来更加便捷。
-
TS 学习成本低
对于有前端开发经验的同学来说,几乎是0成本,即使没用过 TS/JS,上手也非常简单。
-
Android 同学上手快
首先 IDE 使用基本一致,其次系统架构和 API 定义也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一一对应,如果你刚好又用过 Compose 或 Flutter,那 ArkUI 也不成问题。
缺点
-
系统不开源
在使用系统 API 的时候,有时想看下内部实现,习惯性的点击方法查看源码,发现看不了,如果遇到系统 API 有问题,就很难定位了。
-
配套工具还未完善
在开发中遇到一些bug,比如模拟器上 WebView 无法滚动,而真机正常,还有一些体验不太好的地方,比如每次重新运行会先卸载再安装,导致重新运行后数据丢失,在社区咨询后得知后期都会修复。
-
社区不够成熟
目前比较活跃的社区只有官方的开发者社区,但是目前看下来干活不多,大多是来咨询问题或者反馈bug的,而且很多反馈没人回应,可能是问题太多了忙不过来。
-
开源框架较少
官方维护了一个 开源库列表 ,刚接触鸿蒙时,里面的开源库还寥寥无几,没想到几个月后的现在已经非常丰富了,包括和 OKHttp 能力基本一致的网络库 httpclient ,但是稳定性还需要大家去验证。
深入了解
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鸿蒙使用 TS 作为开发语言,那么运行时到底是通过 JS Runtime 还是其他方式呢?如果是 JS Runtime,那和 WebApp 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是通过转译的方式,那虚拟机最终执行的代码是什么形式的?
这些问题可能只有完全了解了 ArkCompiler 才能回答,不过目前官网对 ArkCompiler 的介绍仅局限于短短一页,我们只能尝试分析打包产物,看能否看出一些端倪。
先解包 hap 看下目录结构
!resources 和 module.json、pack.info 是资源和配置信息,主要看 ets 目录
先看 modules.abc(857KB)
abc 的全称是 Ark byte code,即方舟字节码,暂时不清楚这里保存了什么信息,以及它的运行原理。
接着看 sourceMaps.map(828KB) 和 symbolMap.map(287KB)
可以看出这两个文件保存了所有 TS 文件的原始信息和 mappings 映射,mappings 是不是很眼熟?
没错,这里可能是将 TS 源码进行了混淆,在安装或运行时,虚拟机再通过某种方式获取到真正要执行的 TS 代码。官网上的介绍也能佐证
到这里,我们对鸿蒙运行时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虚拟机执行的仍然是原始 TS 代码,只是在编译时被加密了,以此保证源码安全。
我大胆猜测,鸿蒙虚拟机内置了 JS Runtime,用来解释执行 TS 代码,至于 UI 渲染,则是 ArkUI 将 TS 代码映射为相应的 UI 控件,并进行布局和渲染。
More? ArkUI-X
你以为鸿蒙只是一个独立于 Android 和 iOS 的移动操作系统吗?鸿蒙的野心不止于此!
要知道,鸿蒙剥离 Android 之后,需要各个应用开发商重新基于鸿蒙开发一次应用,这个成本绝对不可忽视,尤其对于头部大型 App 来说,业务极其复杂,开发成本也非常大。
因此,除了积极和开发商沟通外,鸿蒙也在考虑如何降低开发成本,当大家还在考虑能否将 Android/iOS 代码转为鸿蒙时,华为悄悄的发布了 ArkUI-X
。
简单来说,使用 ArkUI 完成鸿蒙应用开发后,可以快速构建 Android 和 iOS 平台的应用,相当于鸿蒙版的 Flutter。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鸿蒙相关的概念,以及如何上手开发一个鸿蒙原生应用,通过开发一个鸿蒙版的「玩 Android」,带领大家熟悉 ArkUI 和常用 API 的使用,基于开发体验总结了现阶段鸿蒙开发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 hap 包的简单分析了解了鸿蒙运行时的大致轮廓,最后介绍了鸿蒙上的跨平台开发框架 ArkUI-X,希望读完本文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