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存在是个永恒的话题。无论在现实还是虚构艺术中,都能感受到这一根本。
关于写作这件事,年幼时候便有端倪。
最初从仅有的学生读本或是作文书中标记有感受的词语、句子。至今,这一习惯成了我阅读纸质书籍的一个习惯。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年幼时候标记的东西多是纯粹直观感受,如今,多了一些理性思考后的标记,讲究实用,还带有一定功利成分。我时常会反思这一转变,直观感受多么难得。
就像,前几日,忽然想到慨叹爱因斯坦曾经说,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意义。
前几日,看到一个咖啡馆中挂着一幅画,我觉得那老板有点意思,或许也可能我多想了,也许那是装修公司的程式装点而已,这倒不重要,关键是这画是我今天想写点什么的源点。
这画是爱德华·霍珀(Eward Hopper)的《夜游者》(又译《夜鹰》Nighthawks,1942)。我最初看到这画并对他感兴趣是因为在一本关于鸡尾酒的英文读本上。他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触动我,在他众多画作中,描绘了城市生活中的场景——餐馆、街道、办公室等,有种奇怪的寂静,许多孤独的人物散发出一种孤独感觉。
就像爱德华·霍珀自己所说:“也许在不知不觉中,我正在描绘大城市的孤独。”他在二十世纪中期的美国形成自己标志性风格,那是一个焦虑和超然情绪日益高涨的时代。这种存在感的孤立感是爱德华·霍珀这个内向者最为擅长捕捉的。也许,之后我要为此创作一杯鸡尾酒。
以前,我对现实主义的东西并不是特别感冒,甚至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与感受。自从在北京当调酒师多年,在日复一日的接触那座城市的各种环境、酒吧里的人。同时对于一些现实主义的电影或者作家的作品观看研读。再感受现实,我发现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代的科技、经济高速
发展,人的存在于精神的依托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因此,孤独的存在成为一种现象。
实际上,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地域的环境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觉得,人的感受是永恒不变的。人还是人,无论如何变化,人的真切感受始终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支点。
所以,我对于现实主义的东西便是在自己的阅历之中加深的,而我现在觉得现实主义的东西也是基本朴素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观感。
在我看来,人与现实环境的疏离是当下普遍的现象。很多人了社会原有的观念伦理,随着社会发展开始支离破碎。这是不可逆转的。
其实有很多当地艺术家也创作过很多相关主题的作品,但今天就不展开写作,有时间另起一篇在写。
我当下想到的是最近时间点,202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有很多媒体已经报道过,我随便摘取一些内容。
正如在此次颁奖词中使用的“勇气”一词,她最大的勇气即真实。也正如她自己所言,写作之于她是一种义务,一种让被统治阶层的文化出现在统治阶层语言中的义务。心理学界通过她作品中的事例来研究分析各种心理现象,社会学学者通过她的作品,掌握了法国下层社会人民的真实生活材料。大众通过阅读埃尔诺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开始关注曾经忽略的人、事、物。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两个平行的世界,通过她的写作交织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