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美食家(孤独のグルメ シーズン)》第六季第五集,叔又在东京都的一家回转寿司店吃起来了。说到回转寿司这种价格亲民的料理店,其实在日本的历史不过60多年。
一
回转寿司最早是由大阪一家立食寿司店老板——白石义明,开发出来的。
他当时的立食寿司店因为好吃不贵,所以名气越来越大,客人越来越多。为了增加经营的效率,他开始苦思冥想。当他看到啤酒厂的传送带时,灵光一闪:让寿司转起来不就省掉搬运的时间了吗?
但是这个脑洞,他足足用了10年时间才实现,因为他在研究中发现寿司总是会在拐弯的时候停下来,直到他看到摆成扇形的名片,才终于神启一般把拐角设计成扇形,制作出了“新月型铁板”。
在1958年,他终于开了日本第一家回转寿司店:元禄寿司。
二
自小生活在中国的五线小城镇,二郎我对寿司的认识自然是从这种普及且价格亲民的小店开始。
看到印满了寿司图案的茶杯,可以拿起来看个半天。
在店员问过是需要荞麦茶还是绿茶之后,摸索了一番才发现那个神奇的出水口。
看着传送条上不同颜色的盘子,然后自觉地看向菜单上的价格。
开始东张西望,看看隔壁的人都吃了些什么。
听到别人埋单的时候,店家说“一共230块”的时候,吃惊地看向那人的桌子,上面居然累了二十多个盘子。
巡视一番以后,终于坐定。看着面前各式各样的寿司,开始确定捕猎对象。
看到前面有自己的火炙鳗鱼寿司,但是却被坐在前面的人抢了一步,心里想着:啊,应该坐在师傅上菜的位置。
看着自己想要的寿司就这样跑掉了,心里苦逼:啊,差一点就钓到的大鱼……
等了好久,终于转回来了……
它居然还在,嗨呀,心里一阵轻松。
吃了四五盘以后,觉得还能有个下半局。
想起以前吃回转寿司,我跟五郎叔的内心戏居然一模一样。或许不能喝啤酒和清酒的他,在某一刻也会像我小时候一样,想喝上一瓶冰的波子汽水吧。
三
回转寿司店不像我们在《寿司之神(二郎は鮨の夢を見る,Jiro Dreams of Sushi)》里面看到的日本高级料理亭——无论是店面、师傅、做菜和上菜等各种环节都充满了细致、缜密、专注和仪式感,一般人初次遇上恐怕都会有紧张感。
回转寿司则像钓鱼一样,坐着就能随心所欲地钓游动的鱼,是一种很放松而且充满童趣的就餐体验。
食材的新鲜度比不上现做现吃的寿司,在追求极致的行家看来,回转寿司店肯定一家“正经”的店。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不那么正经也不那么讲究的店,能够让更多普通人能够“过把瘾”,从而认识和喜欢上寿司。
讲究和仪式感自然是一种趣味,但是价格和脾气都亲民的回转寿司,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平民趣味。
就像单人火锅,在有些人眼中,吃火锅就应该沸沸扬扬,亲朋好友围坐一桌圆桌,男人喝酒论江湖,女人则家长里短。但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单身上班族来说,突然怀念家乡那口酸甜苦辣的锅,单人火锅又有何不可呢?
四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法则,充分地展现中国人在“吃”这件事上的讲究。而我们一旦讲到对食物的讲究,就会论及“正宗”。
“正宗”的食物,一方面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以后,对某种食材特定口味的“通用”处理方式,它不一定是这个食材的最优解,但一定不会出错。它代表的是传统和一定的规则。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某个地域做法的合集,我们在找寻“正宗”的时候,实则是在寻找家乡的地域认同感、归属感和独特记忆。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和消费的进步以及全球各地的食物逐渐融合,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可见的变化。过度追求正宗,反而容易固步自封。
无论是像回转寿司和单人火锅这些食物呈现方式上的改变,还是如同最近火热的软欧包和新式茶等在食材和制作方法的改良和求变,只要是基于人与食物之间良好关系的探讨,我认为都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这也是人类在吃这件共同的大事件上,爆发出的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但一定不能把这种“不讲究”的开放,过度解读成可以随意滥用现代工艺。就像用奶精、糖精和人工塑化剂瞒天过海的珍珠奶茶,即使味道更好,价格也更低,却是南辕北辙。
而且,既然已经到了“可以吃的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吃什么好”的年代,粗制滥造的食物也是不能被原谅的,因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不,讲,究。
所以我想啊,我内心最崇拜的莫过于是穷讲究时穷讲究,而又能在市井中俗气地迎合的人。
上能在西餐厅优雅地品着红酒,刀叉娴熟地在牛排上比划,感受甜点在舌头上舞动着的幸福感;下去换身行头就能在自家后院把大酒缸的底鏊掉做烧鹅,上街边转角的大排档打包一份虾米和花生米就能回家下酒。
人生时而能够有肉有酒有故事,于食物间自如来去,通过食物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味,才是最高级的讲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