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八十二【680】2024-2-15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与黎寿民围棋一局。旋习字一纸,至方子拜、张廉卿处久坐。
接奉廷寄四件,皆十月十六、十八、廿日在京所发者。中有谕旨一道,饬余兼办浙江军务,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抚,皆归节制。权太重,位太高,虚望太隆,悚惶之至。又抄奏片一件,不知何人所奏。中有云,载垣等明正典刑,人心欣悦云云。骇悉赞襄政务怡亲王等俱已正法,不知是何日事,又不知犯何罪戾,罹此大戮也!
写家信,澄、沅一件,甚长,季弟一件。中饭后,毕东屏来辞行,久坐。少荃来,道京城政本之地,不知近有他变否,为之悚仄忧皇。写对联数付。傍夕,至少荃、小泉处一谈。夜,清理文件,核改折稿一件。
三更睡,稍稍成寐,四更二点醒。思陆放翁谓得寿如得富贵,初不知其所以然便跻高年。余近浪得虚名,亦不知其所以然便获美誉。古之得虚名,而值时艰者,往往不克保其终,思此不胜大惧,将举奏折,辞谢大权,不敢节制四省,恐蹈履覆负乘之咎也。
咸丰十一年(1861)十一月十四日
为政事突变为权位崇隆而恐惧
在热河行宫,在北京城,大清王朝的最高层正在经历一场隐蔽而却是极为激烈、残酷的宫廷斗争。这场斗争于晚清政局关系极大,而外界一无所知,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曾氏自然不曾与闻丝豪。
咸丰皇帝去世时,继位的同治小皇帝才六岁,当然不能亲理征事,于是安排一个八人赞襄大臣班子,共同辅政。咸丰帝此举,并没有差错,他是在遵循祖制。当年,皇太极去世,继位的顺治皇帝也只六岁,朝廷组织一个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等人组成的辅政团体,使政权得以顺利交替。十八年后顺治皇帝去世,继位的康熙皇帝年仅八岁,亦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政。代善、索尼这些人,被称作顾命大臣。王闿运诗曰:“祖制重顾命”说的便是这段历史。但是,咸丰皇帝没有想到,他儿子的亲生母亲那拉氏,不是当年福临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与玄烨的生母佟佳氏。那拉氏是一个权力欲极重的女人。她利用咸丰帝临终授予她的钤私印于上谕之权,联合慈安太后与在北京的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等人,借咸丰帝灵柩回北京的机会,拘捕载垣等八大臣,同时任命恭亲王为议政王、又任命奕䜣、桂良、沈兆霖、宝鋆、文祥、曹毓英组成新的军机处,命惇郡王奕誴为阅兵大臣并管武备院事、醇郡王奕譞为御前大臣。几天后,又将八大臣所议定的新年号“祺祥”改为“同治”,并命载垣、端华自尽,肃顺斩立决,景寿、匡源、杜翰、焦祐瀛革职,穆荫革职充军。一场大政变就这样在局外人看来轻轻松松地完成了。
政变成功的关键,在于两宫太后与北京城内以恭王、醇王为首的近支亲王的密切配合,在于得到以僧格林沁、胜保为首的京城军方的支持,也在于载垣、肃顺等人的过于自信与轻敌。这一切,曾氏与他的湘系集团的亲信们全然不知。他们“悚仄忧皇”,深夜密谈。
赞襄八大臣名义上以载垣为首,实际上的首领是肃顺。肃顺为人明白能干、敢作敢为,深得咸丰帝信任。肃顺还有一点比其他满人高明之处,是他看重汉人。野史上说,当年在咸丰帝面前竭力保荐曾氏为团练大臣,以及荐举曾氏为两江总督者,皆为肃顺。肃顺掌权后,立即加曾氏太子太保衔,这是明显地向曾氏示好。
曾氏也对肃顺等辅政予以看好。他在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四日给澄弟、沅弟信中说:“观七月十七以后八君子辅政,枪法尚不甚错,为从古之所难,卜中兴之有日。”没想到事情很快突起陡变。然而,新掌权者对曾氏更加重要。十月十八日,命曾氏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并浙江全省军务,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悉归节制。这种出格的权力授予,在朝廷方面来说是很少见的,然的确对东南战事的进展极为有利。这既说明慈禧、恭王等人对曾氏的信任,夜证明他们的头脑清晰。为什么慈禧会对曾氏这等信任呢?
欧阳昱《见闻琐录》一书中说:“咸丰末肃顺当国,内外官争相趋炎附势,倚为泰山,甚或进重金营善地,几不可以数计;即无此弊,而书信往来无人之。及得罪,籍其家,搜出私书一箱,内惟曾文正无一字。太后太息,褒为第一正人。于是天下督抚皆命其考核,凭一言以为黜陟。”原来,慈禧抄肃顺家后得知曾氏乃惟一与其无私交的大员,夸奖他是天下第一号正派人。真的是否如此,已无从考查。但不管怎样,慈禧对曾氏的出格倚重,是明智而正确的。这说明政变的胜利者们清醒地看到平息内乱稳定政局,只有依靠曾氏及其湘系军事集团;而曾氏要早日成就此事,也必须得有指挥与调度整个东南战局的权力。
但曾氏对此却“悚惶之至”!曾氏此种情感出自内心,不是做作,决非虚伪。这是因为他年轻时便已领悟“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的自然法则,深恐重权高位也可能意味着不测灾祸。眼下的事情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倘若载垣、端华、肃顺他们不是重权高位,哪来的天外横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