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史记·淮阴侯列传》所占篇幅在书中仅次于写刘邦和项羽的,是司马迁重点记述的人物。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用浓墨重彩写了韩信的赫赫武功,而对他功成名就直到谋反被杀,则只是泛泛而写,三两下就收了尾,由此不难看出太史公对韩信的欣赏之情。
韩信一定是一个将领之才,有着很精明的军事头脑,但他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说白了,他就是没眼色。
汉王四年,韩信率军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而此时汉王正在荥阳被楚军紧紧围困,他却回信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
刘邦还在等你救援,第一时间通知的是你,可见有多么相信你,但是你却先要给自己封王。说不定你救援成功后,还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韩信就显得有点趁人之危了。
当然韩信的死与刘邦也解不开关系,刘邦打下的天下,对国家采用是中央集权,而项羽采用的则是分封制。我们知道分封制在秦朝的时候已经不存在了,项羽再一次使用分封制的后果我们也看到了,诸侯反叛。而刘邦为了奖赏这些功臣,他也迫不得已地分封了几个诸侯王。但是这几个诸侯王注定是不会长久的,因为刘邦身为皇帝,他心里清楚,诸侯必定会叛乱,所以他要先除掉诸侯王,这样才能稳固自己的政权,所以诸侯王对刘邦来说,就是眼中钉。碰巧有一个这么张狂的韩信,纵使他有再多的功劳,刘邦还是怀有疑心,所以杀掉他也是肯定的。
当时刘邦的政治局面还没有稳定,韩信便展露出了他的野心和轻狂。这其实在汉王的心中埋下了一颗隐患。另一方面,韩信不懂君臣之礼,极度渴望被重用,刚打了胜仗,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以后,他便开始显得有些骄傲。这股傲气使他目中无人,刘邦问他像他这样能带多少人马,韩信回答不过十万,刘邦又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马,韩信说:“多多益善。”
可能刘邦觉得人家两个关系好,还想让他夸自己一下。虽然忠言逆耳,韩信说的话也有理有据,但可以换一种委婉的方式,不必要这么直白,韩信将自己的才能大大的驾凌在刘邦之上,这样难免会使刘邦生气。如果这样长久下去,会让刘邦在心里面对韩信产生一种隐患,并且刘邦会对韩信产生厌恶的心理。
我觉得韩信造反还是有点蹊跷。韩信平定齐国之时,先有楚军的武涉前来拉拢韩信联合项羽反叛刘邦,接下来齐国的蒯通又劝说韩信自立为王,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韩信一一拒绝,他认为刘邦待他有知遇之恩,他要对刘邦忠义,不能反叛。可是到了后来天下都太平了,他却开始企图谋反,那时的韩信力量微薄,根本不足以与汉王对抗的,可他却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谋反之路。既不顺天意也不顺民意,以韩信的智商他岂会做出这样的傻事?而且就算韩信真的有谋反之心,他在战场上的游刃有余,小心谨慎,怎会让奸细去通风报信?所以我认为韩信的死还有一些“莫须有”的部分,有人叫韩信死他就必须死。
所以我认为,韩信是一定得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