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某一天,一家三口进京,安顿妥后才把弟弟接来。当时北京的高楼以及车流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甚至记不起怎么到的老爷子家。只记得在他家吃午饭,第二天来到闹市口。从此,在南闹市口的那个长筒子房里度过了好几年的时光。
初来乍到时留在记忆中的,早已是支离破碎的一些画面,印象比较深刻的大都是好吃的了:新建饭馆的包子、二厂的方便面,还有酸奶、果丹皮、巧克力之类,这些都是以前在老家从未见过的。第一次喝酸奶感觉并不好,甚至认为难喝的很,可后来着实是爱上它了。直到现在还要不时地买来喝一喝,不过现在更多的是因为回味:那是童年的味道。
长筒子房里终日开着日光灯,外三分之二商店,里面三分之一住人,及其狭窄,但就是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却占据了我记忆的大块地盘,永远也不会抹去了。对面是四十三店,隔壁是老顾,还有修理部的老陈夫妇,再往南是土产、粮店、高台阶,新的环境对于小孩来说好像不存在适不适应的问题,不知不觉中我就已经接受它了。
最早结识的玩伴好像是后面大杂院的李东海李东芳兄妹--一起玩蜗牛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能他们早已忘记我了--后来才是隔壁和弟弟同龄的小女孩,名字还是记得的,和她在一起玩的时间是最长的。对门的孙京叶是二年级时才认识的回民小姑娘,印象中好像弟弟就没怎么和她一起玩过,有意思的是她曾告诉我别和另外一个小朋友玩了,因为他是汉族的,吃猪肉,可她明明知道我也是汉族的,也吃猪肉的。我表面答应了她,可还是和那个小朋友往来,遗憾的是他叫什么长什么样子都已经忘记了。还有几个伙伴的,当时玩的节目现在还有大致的轮廓,其他都一概不记得了。两个老王,一胖一瘦,都送过我们玩具还有好多小人书,这些东西现在在二姨家应该还能找到一部分。
妈有时带着我和弟弟去逛逛公园,去得最多的是宣武公园,其次是中山公园,天坛、故宫、动物园、陶然亭、大观园也都留下过我们的欢笑声。春节的时候还去白云观逛过几次庙会。总有一些关系不错的街坊送门票,送了哪里的就去哪里。最喜欢的是开电动汽车--可惜这样美的时光只有三分钟就结束了。旋转飞机每次也是必坐的。陶然亭很远,去那儿就是冲着大雪山去的。爸带我们出去的时候寥寥无几,在天安门照的照片还有,我戴着大檐帽身穿警服。在北京那么多年,一家四口一起出游的时候只有两次,一次是去石景山公园,从长椿街坐地铁到终点苹果园,只记得在里面玩转盘来着。另外就是去宣武影院看了一次晚场电影《风流乾隆》和《魂断蓝桥》,后者是经典的片子,不过情节压根就没记住。
后来就该解决入学问题了,很令人头疼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