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带豆豆出去玩,豆豆想开小汽车——就是在商场的开放区域中,玩儿童四轮电瓶车。
小小的一圈,大概也就三五分钟,便要58元。豆妈委实有些肉疼。
豆豆拉着我说想玩的时候,豆妈并没有马上同意或者拒绝,而是跟她说:“那你去问问那个阿姨,玩一次要多少钱,然后你再跟我商量。”
豆豆虽然有些腼腆,但还是走上前跟那个营业员说:“阿姨,多少钱。我想坐这个蓝色的。”
营业员看到生意上门,自然是张罗着开机。
我忙打住:“宝贝,你还没跟我商量呢?”
于是豆豆跟我撒着娇说:“妈妈,我想坐那个蓝色的,要坐3圈。”
她倒是挺会提要求的,但始终没提及要多少钱,豆妈也不勉强,跟她沟通:“我可以同意你坐这个车,但是我觉得有些贵,我们坐2圈好不好?”
豆豆完全没有因为减少她的预期,而感到丝毫不快,而是欢呼雀跃着进入游戏的状态。
一般而言,豆妈跟豆豆较少会有分歧,一般都是可以通过商量的方式去解决,并且豆豆绝没有出现过“摸爬滚打”的行为,因为大人知道用什么方式来“治”孩子,孩子自然也知道父母吃哪一套——这或许便是我们骨子里就刻着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罢。
在游戏的过程中,豆妈沉迷拍娃,而豆豆却突然停了下来。
豆妈感觉很奇怪,便问:“怎么了?”
豆豆指指右边的角落:“妈妈,红灯。”
豆妈抬头一看,顿时明白。
那是一个装饰性的红绿灯,虽然也会灯光转换,但对于“逛商场”的人来说,只是一个装饰物,不具备实际意义。但豆豆坐在了小车上,她已经把自己代入了一个驾驶员的角色。她就需要遵守“交通规则”。
这让豆妈非常欣慰,角色的自动切换,是她由内而外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特征。她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知道自己处在一个什么角色里。
有次豆妈送豆豆去幼儿园,需要帮豆豆换一下外套,豆妈让豆豆自己穿,豆豆拿起要换的衣服就往教室里跑。豆妈以为豆豆是不想自己穿想让老师帮忙——而实际上,豆豆还是自己在努力穿,只是需要老师稍微帮忙拉一下。
那一瞬间,豆妈内心却是有一种“失落”的情绪,因为孩子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她最信赖的人。但转念再一想,在幼儿园这个场景下,老师是陪伴孩子的第一顺位人,豆豆走进学校的时候,已经把自己转换成一个学生的角色。
这不就是规则建立的雏形吗?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而这些规则,都不是“贿赂“、”责罚”、“管制”出来的。
豆妈是“温柔而又坚定”的践行者,对豆豆的教育是只要在底线之上,都是可以的。因为孩子只有在放松的情绪下,才能吸收知识和能量。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
饭桌是一个孩子初初习得规则的最佳场所。
记得有次,跟闺蜜一起聚会亲子餐厅。有一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你女儿是声控的。
“饿了吗,你洗好手就可以来吃饭。”
“吃饱了是吗?洗好手就可以去玩了。”
因为吃饭和玩的规则,早已建立。
1)吃饭 or 玩具?
很早期的时候,豆豆吃饭还要拿着玩具,被豆妈把玩具拿走后,豆豆立马情绪就崩了,一边哭一边要玩具。
这个时候最尴尬的,并不是与豆豆之间规则的建立,而是与豆外婆之间的“博弈”。豆外婆受不了豆豆的高分贝,想让豆豆赶紧停止大哭,赶紧吃饭。所以并不在于她一边吃饭一边拿着玩具。
第一回合,以豆妈的失败告终。
第二次,豆豆再次提出要拿着玩具吃饭的时候,豆妈把她的小餐桌推离了饭桌。好在此时豆外婆还在烧菜,还没空顾及客厅发生的一切。豆豆有些不开心,但估计不是很饿,选择了继续玩玩具。虽然之后吃饭的时候,勉强同意她把玩具放在她的小餐桌上。
再之后,“要么吃饭要么玩具”的规则多次出现,豆豆渐渐适应了规则,并且她已经开始需要自己吃饭——手没空,玩具和吃饭这件事终是分割了开来。这个规则的建立,不仅能让她吃饭的时候更专注于食物、消化更好,也对她之后能快速融入幼儿园生活打下了基础。
不过豆豆倒是从来都没有过“被追着吃”的经历,如果真的沉迷玩具,不想吃饭,那就可以不吃——这一点豆外婆跟豆妈的立场倒是非常地一致,用豆外婆的话说:“现在的孩子哪有饿死的。”不过“吃货”豆豆从来没有选玩具而放弃吃,倒是让豆妈有些担心她的体重了。
2)吃饭 or 游戏?
很多时候,吃饭这件事情都发生地比较“突然”,豆外婆很少会给豆豆时间的缓冲,一叫吃饭就会要求豆豆马上放下手上的玩具。往往这个时候,豆豆会拒绝吃饭,软磨硬泡要再玩一会儿,因为她还没从游戏中“出来”。一个急脾气,一个大声哭,很容易就鸡飞狗跳。
对豆妈来说,通常的做法是,先与豆外婆沟通吃饭的时间,比如还有10分钟吃饭,豆妈就会跟豆豆沟通说:“我们10分钟之后吃饭,你还可以再玩5分钟。”有了这个时间的缓冲,豆豆一般会自己去预估她的时间,有时候豆豆就会说:“妈妈我不玩了,我现在就把玩具收起来。”
“硬生生地打断”是在打断孩子的专注力,很容易导致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做小动作的情况。给孩子5分钟,甚至只要2分钟,让她自己结束上一件事情,才是最好的时间教育。不仅能培养她的时间观念,还可以让她有自己管理时间的能力。
3)吃 or 不吃?
豆豆如今已经5岁,基本对食材的选择有了自己的判断,对于陌生的食材,也有“我先尝一尝”的勇气。吃饭时还会一本正经地说:“囡囡菜菜肉肉都要吃,吃了会长高会身体好……”
不过让豆妈感到非常欣慰的是,豆豆的自律性的建立。前两天吃饭时,豆外婆烤了鸡翅,豆豆欣喜若狂,一下就啃了2个。
在快吃完第二个的时候,豆外公问:“还吃吗?”豆豆说:“不吃了,已经吃2个了。”却还是在继续啃着鸡翅骨头。豆外婆见状,便说:“别啃了,你啃不干净,想吃就再吃一个。”
豆妈对豆外婆的这种方式很不满,孩子明明自己有自控力,知道吃两个就够了,豆外婆却引导她打破她的自律。好在豆豆最终坚持了自己,说出了:“不用了,我够了。”
不得不说,豆豆这一点上真的让豆妈惊喜也惭愧,有主见,懂克制,是非常难得的品质,而且这样的品质在未来她的成长道路上,会让她更独立自主。豆妈想,这大概率是“温柔而又坚定”的魅力。
“温柔而又坚定”一直是一个说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这是对养育者的考验:设定好一个底线,并严格遵守,不偏不倚。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一个守原则的人,你的“说一不二”,不是对她的要求,而是对自己的要求。父母的威信,一定是先“信”后“威”。
让孩子体会“承诺的分量”。有些时候,孩子需要体会到“后果”,才会记得。一味地“避免”让孩子承担后果,反而不容易建立她对承诺的认识。最简单的实践方式,也是“吃”。比如每天约定只能吃2颗糖,她可以自己选择在何时享用,你不必怪她“怎么连吃两颗糖?”,而是在她提出要吃第三颗糖的时候,坚定地拒绝就好。
最后,也是最艰难的一点。保持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规则统一性。绝大多数的矛盾都来自“分歧”,这点也是让豆妈最痛苦的一点,跟豆外婆总是会有意见的冲突。可以理解的是,豆外婆作为家庭中的“绝对权威者”,她需要不断证明自己的权威性和不可忤逆,所以,对于和豆妈有相似处境的朋友,豆妈的建议是:认可她的权威,赞美她的付出,先缓解情绪的矛盾再讨论解决事情。毕竟,大家都是女人,不都了解:很多时候,要的只是一种安慰而不是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