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可是为什么不能兼得呢?
这话出自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本意是说二者不可兼得时,选择后者,并非是二者存在客观对立,取此必然失彼。
那是否“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谬论呢?细想也不是的。虽说二者不是必然不可兼得,但用来形容我们面临选择时的境地再合适不过了。我们陷入两难,往往不是因为两个相对立的东西,恰恰相反,会是因为两个并不对立的、两相得便会锦上添花的东西。我们踌躇不前,事实上就是想两得,哪个都不愿意失去。这时候就需要有人来提醒我们:兄dei,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既然这话不是客观真理,当听到别人这么提醒自己的时候,我们应当听到什么呢?你该听到你现在面临二者不可兼得的境地啦。请注意,这里强调“你面临这样的境地”,“你”和“环境”都有可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故进一步你该思考和反省了——
你是否有兼得的能力?
网上流行一句调侃的话: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都是全都要。“全都要”是要有了相应的能力才能要到的,也即有能力的人才能“兼得”,否则只是在做白日梦。
大家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可能是有大房子、好车子,还可以随心买买买、随时去看看世界,自由自在。但现实可能是,买不起房,或者因为买了房子处处节省开支,买不了好车子,承担沉重的工作压力还不敢轻易辞职……普通人要过上理想的生活,得花费巨大的努力。都想要,但要到很难,所以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在做事情时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间有限,又什么都想做。这时也应该问问自己,是否有统筹兼顾的能力了。
所以同样的多个目标,能力强者可以兼得,能力稍弱者只能得部分,而面临“不可兼得”的境地,此时必定要做取舍。
对我而言,什么更重要?
“对我而言,什么更重要?”这是面临选择时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的主体是“我”,这个“我”可能是“大我”,也可能是“小我”,思考这个问题时必须明确这个主体并以此为出发点。是“我”需要的,而不是他人期待的。如果按他人的期待走,只能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而可能不是自己需要和适合自己的。别人的期待可以作为补充和提醒,什么才是更重要的,最终还是要基于主体“我”客观思考,以得出答案。
另外这个问题的重点是“更”。我们选择了A,并不意味着A重要而B不重要,而是A比B更重要。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心中有一杆秤,能把各选项放在上面测量出“重量”。
这个问题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因素:时间范围。有的事情可能在短期内重要,但是长期来看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反之亦然。比如你是一个大学生,你将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比赛,你的目标是要获得名次为班级争光,为此你会花时间训练,你会因为担心比赛结果而紧张焦虑。而同时你的长期目标是毕业后能够保研、继续深造,所以长期目标来看,学习会更重要,比赛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
所以,在回答“对我而言,什么更重要”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明确主体“我”;其次要把各选项放在一杆“秤”上秤一秤,确定各选项的价值和意义;再把各选项放在不同阶段目标的背景下,分别排出重要顺序;最后权衡当下哪个阶段目标更重要,得出最终答案。得到了答案以后,便要准备相应的行动了。
我该做什么?
舍弃没那么重要的,果断舍弃!当我们做选择时,其实是在做舍弃,这是面临选择一开始就应该明白的道理。舍弃是为了专注做更重要的事、达成更重要的目标,最终有所得。相反,如果不做舍弃,勉强地对付不能完成的任务,或者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有些获得往往就是要从舍弃开始的。
这里所说的舍弃也不是全然的放弃,可以是暂时的舍弃,等到完成了更重要的任务以后,再拾起来。一个一个目标的达成,也是一种兼得的办法。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思考如何获得兼得的能力,把提高能力的计划提上日程。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而一旦达成,收获会颇丰,所以是值得投入的。
我该追求什么?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主要假借“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其价值观和礼仪、道德观的阐述——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
万钟而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可见在孟子看来,生死重要,名利可能也重要,但道义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在生死名利和道义面前,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以追求道义为人生目标,这是很高的境界。
我们常常面临选择,当面临选择时可能也常思考人生:什么对我来说更重要?我该为什么而活?我想,当我们想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时,不妨想想自己可以为什么而死,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这听起来不会那么让人沮丧。不过兼得是有代价的,规则也很简单:请首先分清你的鱼和熊掌,再付出恰如其分的努力去追求,长此以往,势必会在短暂一生中兼得许多美好。
人生苦短,愿君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