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每天看书摘
《显微镜下的大明》作者:马伯庸
作者通过六个被淹没在明朝浩瀚历史的小故事,抛弃以往高居庙堂的角度,从底层群众的呐喊中,感受大明的繁华到衰败。
故事虽然是细枝末节的琐碎小事,但是分别从税收、人才选拔、土地管理、胥吏关系这几个角度,可以完整的看到大明朝的根基动摇之源头所在,走向灭亡在所难免,即使有几位栋梁之才,也无法力挽狂澜,救大明于水火。
历史总是不断的推进他的步伐,如果基层群众缺乏公平正义、获得与付出不成正比,如果高层不能看破本质、混淆政治和司法,那早晚将被历史抛弃在几页纸中,无法延续下去。
精选书摘
真正的叙事高手从来不用定性或装饰性质的字眼,而是把得出结论的权利和快乐留给读者。
大明地方官员一向的治政思路是以稳定为主,不出事什么都好说,至于讲不讲道理还在其次。下头老百姓们也明白这个逻辑,所以碰到什么纠纷,甭管有理没理,先闹一阵。闹成了,官府往往就会按闹分配;闹不成,也是法不责众嘛。
要知道,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勤表现。后勤最重视的并非武勇,而是精准统筹。精准统筹的前提,则是翔实丰富的数据。
黄册和里甲制锁住了人口相关的税费和徭役,鱼鳞图册和粮长则掌控了田地租赋。黄册、鱼鳞图册以及里甲制三位一体,构成了一道又一道纵横铁索,牢牢地把百姓钉在了土地之上,动弹不得,化为稳固税基,源源不断地为朝廷输血。
读史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不要轻易把古人当白痴。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历史,和当时人的视角不同,获得的信息亦不同。如果设身处地去想,就能明白,很多看似愚蠢的举动,自有其逻辑和动机。
中国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政府机构必须靠这些“乡贤”的配合,才能真正对底层实行有效统治。
官员的办事原则是:拿住首犯,略施薄惩,以吓阻压制为主,不求根治问题,只要别在我任内出事就好。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官府讲空话的调门越高,越说明他们不打算干实事。
大明官场有一个特点:上头重视什么,下面未必会重视,往往得三令五申;但上头如果不重视什么,下头立刻心领神会,迅速废弛,堕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王重阳那句话:“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