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高中那会,学有机化学,最喜欢做的一种题型就是有机推断题,大概知道了有机题所有的基础知识后,自己就疯狂的做整本习题册里的推断题。当时的感觉是有人给你猜了一个谜语,他提供了简单一些线索,然后你知道一些基本的方法去猜。这样的事情,当时做的很开心,一本化学习题册从都到尾,有关有机推断的题,自己全都做了一个遍。
有时候,又觉得生活成了对面猜谜语的人。它也会摆出一道又一道推断题——根据以后的事情样子,推断出一个合适合理合情的好的解决方案。然后这些推断题,又构成了更大的推断题——人生——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整个一生又到底奔袭在哪个方向上?
面对人生的这道推断题,自己也没有什么方法。无非读书与反思自己的生活。这也是《小兵札记》和《作比的生活》的本质初心,就是那些自己生活中的小试图。
《小兵札记》大多写的是自己读了一本书,从书中得到的心得,又有哪些心得很好的解决了自己生活中的问题、或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或舒缓了某种不好的心情、或扩大了某种之前狭隘的眼界、或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或知道了更多的人情冷暖等等。在现在自己的认知中,读书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首先,一本大书的作者,就是一个极富有才情和睿智的人,不然也写不出来如此厚重的传世经典。再者,一本书,作者似乎有时候有故意把想说的话,隐藏一个个人物以及一个个小故事里,或是简单的一句诗里。当某天某时,你读到了作者那心中的灵犀一点,你也能体会到拍案叫绝。友人曾告诫说:“柔时读史,刚时读诗。”我们便如此这般,去读一些可以称之为大书的书。以将心中怀有的这个小试图,变成大确幸——能将读来的东西,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是让自己变得更加厚重。
《作比的生活》则是另外一个路子。因为之前需要给一个人讲枯燥或者有点绕的技术知识,自己常常会把这个枯燥的东西抽离出来,试图在生活中找到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然后把这个东西讲清楚。有时候自己觉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常常自己会去观察揣摩周围发生的一切,或者听到的远处的一切。在公交站台、在火车站候车室、在旅途中,自己常常想,“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那些生活里的细枝末节里应该都有道理、有感动、有心得、有得到、有失去、有悲欢离合、有人情冷暖等。生活的这本书,你即本书的作者,又是本书的主角。我们看了诸多别人编排的戏,常常知道,一个电影也好,一个电视剧也好,用心的导演都会让其中的每一帧画面、每一歌配乐的音符、每一个人物讲的每一个字、每一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有意义,都不会是徒劳和无用。自己的人生,便像一100分钟的电影,我知道当我参透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当有天,历经了很多事,你终会发现,那些看似有意无意的错过、有意无意的偶然、有意无意的得失等等,终将会串起来,架构起我自己一个完整的生命,并赋予每一个时段,每一帧人生做好的意义。而《作比的生活》也有一个这样的小试图,我担心自己懈怠对生活的反思,于是试图将从生活中发现的某一个小点,都付诸于文字。以留待日后自己反驳、赞同,和串联起自己整个人生。
有几个特变的点要说明下。
1.写东西,只是自己对这两本书的一点反思,对于读书的《小兵札记》,对于生活的《作比的生活》。并试图锻炼自己一种能把自己心中所想准确的写成文字的能力。
2.所写仅仅是一个反思,并不做其他意义。自己曾经写在日记里一句话:不知道你今天所批判的,会不会成为你明天所赞同的。自己当时觉得应该不会,那今时今刻又觉得这一定会发生的。在自己现在的认知里,很多道理,对应和多事,而非一个道理对应很多事(这是之前呆板死脑筋的自己),或者一个事情对应很多道理(这是之前犹豫不决的自己)。读书也好,感悟也罢,只是知道和验证很多道理,对应解决很多的自己生活的问题。
3.这些文字,总想写的有趣一些,博君一乐,也不想以后自己看起来觉得生闷。一个二十几岁的人,还不足以谈大道理,因为所读和所经历的事情,及其有限,这些只是一个年轻人,自己当天的一个反思和总结,仅此而已。
4.写东西和工作分开的。写东西和读书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工作是生活另外一部分,我既没有死读书,也没有死工作;我既没有让读书影响我的工作,也没有让工作影响我的生活,他们只是一种相互的促进和一种平衡。而我只是身处这平衡之中,并享受这两者给自己带来的趣味。
5.有人常会讲:“读书有什么用?”读书对大多数我们都没什么用,就像写这些一篇一篇的文章一样,你写不写都差不多。但有用的是工作,你照顾好。没有的读书,你也拿着。这种虚实的人生,不才能称得上完满吗?而大概没有人想一直活的那么稀里糊涂,毕竟我们还要在生前,用读书本和读生活来猜出命运给我们出的这道有机推断!
每个人似乎都有一本生活的札记,或在心中,或在纸上,或在评论中。而如果我们能在各自生活札记中,找到大家的一丝共鸣,我们便完成了我们各自人生的一个美好串联。这又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201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