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含眼眶泛红,轻轻扯了下老师的衣角,小声地说道:老师,我今天能不能坐在前面啊?
老师:好的,那等会儿你坐前面。小徐,今天你坐后面。
小徐一听,眉头皱了起来:凭什么让我坐后面?坐后面很挤的,我不要!
说完,一把打开副驾驶的车门,坐了进去。
上面的案例不是个例,很多小孩身上都有这个问题,而我恰巧是非常讨厌自私自利的人。所以,希望用这篇文章来改变下自己的想法,因为对于不喜欢的人,我是没太多耐心的。
一、孩子变得自私的原因可能是:
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
现在的独生子女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问题。两个家庭结合后,家里就这么一个孩子,两家人都会特别宠爱甚至溺爱,有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有什么好的都会先给孩子。这种满足跟溺爱会一直渗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想不自私都难。
2、家长用物质来弥补缺失的陪伴。
父母因为太忙了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里会很内疚,就想用物质方面来补偿孩子。这样就会滋长孩子对物质的索取。在家长用这种方式不断满足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孩子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欲望,也是孩子产生自私的根源。
3、不让孩子参与家里的琐事。
我们都知道,现在孩子的压力也很大,平时学习任务很重,所以大部分琐事都不用孩子管。其实这种善意的爱,恰恰让孩子形成了自私的性格。等孩子考上了大学,他也会觉得这是他自己努力的成果,跟父母并没有多大关系。
4、个别父母的不良行为。
有些大人本身就很自私,斤斤计较,喜欢占小便宜,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什么事都要推脱责任,不承担过错,也不喜欢帮助别人。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经常耳濡目染,难免也会出现自私任性的问题。
5、学校过于看重成绩。当前,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社会衡量一个学校的标准主要看升学率,评价教师的标准主要看教学成绩,在德育和智育面前,一些老师往往更重视分数,只要成绩考得好,就是好学生,就能得到各种表扬。于是,老师的溺爱滋长了他们的“骄、娇”二气,造就了他们自私的心理,使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这样,他们不但不能主动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更谈不上能主动地加以调整和改进。
二、作为家长,如何教导自私的孩子?
1、积极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
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可以给他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让孩子从劳动中找寻快乐,体会父母的艰辛。家长可以在做家务活的时候,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干活,比如扫扫地,擦擦桌椅,倒倒垃圾等。在吃东西的时候,要培养孩子为别人着想的习惯,有好东西,一定要与别人分享。可把东西分为几份,一份给妈妈,一份给爸爸,如果家中还有其他长辈,也要想到。不可让孩子一人吃独食,不懂得关心别人。
2、不给孩子“特殊”待遇。
不要让孩子有与众不同的心理。尽量避免给孩子特殊待遇,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而要让他知道自己与别人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的地方。这样可避免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一旦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做家长的要坚决给予拒绝,不可心软。如有朋友来家做客,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招待客人,吃东西时,不要只顾自己,把好吃的都据为己有,对别的东西又挑挑拣拣。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时,要教孩子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别人同享,不要只想玩别人的,却不愿拿出自己的。
3、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的习惯。
要让孩子学会体谅长辈、关心长辈。有好东西时应首先想到比自己年长的父辈、祖辈。受到别人的帮助时要懂得感激,要向别人道谢。看见行动不便的人时,不要嘲笑,而应主动上前帮忙,让别人感到快乐,也从中体会助人的乐趣。从孩子小时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他充分体会到生活的艰辛。父母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衣、吃饭,帮助做些家务活,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这样,长大后孩子才会为自己的家庭与社会多做贡献。可带孩子主动帮助周围的孤寡老人。这些训练都可让孩子养成关心他人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
4、在游戏中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毛病。
可与孩子一同玩游戏,用一种表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比如,给家中的成员分配不同的角色,然后策划一个人与他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剧情,让孩子通过游戏的方式懂得怎样关爱别人,怎样与人相处的道理。游戏可涉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老师怎样教育小朋友、服务人员对待顾客、医生对待病人等。孩子会从这些游戏中了解社会的各个层面,懂得关心他人,改掉自私自利的坏毛病。
5、鼓励孩子关心帮助他人。
在能够帮助别人的情况下,而别人又有事相求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如何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可带孩子参加一些募捐活动,当然要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孩子会通过实际活动与父母的思想启发认识问题,具有良好的助人为乐精神。放弃溺爱是使孩子摆脱自私自利性格的前提。
三、作为老师,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1、教师以身作则,树立无私榜样。
在学习时间,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无私的人,用老师的无私感动和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在平时的言行中,表现出对他人不幸的同情、困难的帮助,对社会一种热心、关心的态度,会感染学生,使他也关心别人
2、多给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一个拥有爱心的人,往往更容易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并凭借爱心培养出其他优秀的品质。比如,搭建一个平台,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让学生通过这些游戏,意识到爸爸妈妈怎样对待自己(包括动作、语言、态度、情感),老师是如何教育我的,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医生怎样关心爱护病人、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老师怎样爱护学生。让学生在“角色互换”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关爱他人、帮助同学、孝敬父母等观念。当然我们还可以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参观敬老院、为父母洗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只有学生学会了爱父母、爱他人之后,才能去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
3、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所体现出的语言和行为是相当真实的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班上有一学生忘记带铅笔盒了,那这位学生就没法完成作业了,教师可以再适当的时候提一下这件事,相信会有学生愿意向这位学生伸出“援助之手”——借笔给他。对于这样的现像,教师要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其他学生都向他学习,得到帮助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谢,让给予帮助的学生体会到帮助别人分享与谦让的快乐。如果平时注意抓住每个教育时机,适时进行教育诱导,通过这样的随机教育,让学生在反复的行为练习中巩固分享与谦让的行为,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逐渐改掉自私习惯。
4、及时的提醒和讨论。
教师可以有意制造一些挫折,即碰钉子的机会,然而当学生刚表现出自私行为时,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粗暴和强制,立即的强烈责备反而不好,应建立在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给予提醒和讨论。适时地进行教育引导,指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尊重、帮助、谦让别人的乐趣,并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情绪。帮助学生认识自私是不受人欢迎的行为,只有友善和互助才能赢得大家的喜欢。学生为了不落到没有朋友玩,没有好声誉的结果,会意识到以后自私行为的注意和改正。
5、鼓励学生多参加合作性的游戏活动,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就是力量。”在现代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想凭一己之力“打天下”是绝对不可能的。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合作”,而合作恰好是治疗自私的灵丹妙药。平时我们应该多让学生品尝“分享”快乐。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和在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学校时,班级大扫除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擦玻璃、扫地、排桌椅等;在出黑板报时可以采用自由组合,合作出刊,从内容选择、版面设计和板报书写都由他们自己合作完成。合作能很好地克服学生自私的缺点,能极大地发挥个体潜能和群体合力,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调控,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达到从小培养他们坦诚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的目的,培养他们为他人着想,为集体无私奉献的思想品德。
6、多与大方学生交往。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与其说大人的榜样很重要,那么同龄人的模仿就会更加实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很多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学生下意识地会向同龄人学习,因此教师要让自私的学生多与大方的学生交往,让同龄人给他影响。大方的学生乐意与人家分享,分享快乐,分享学习用品,分享成功,久而久之,自私学生的自私心理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了。
四、自私有可取之处吗?
1、自私可以带来的好处:
自私会给人壮胆,私心越重,人的胆子越大;自私会给人长聪明,私心越重越生巧计、诡计、手段,有了胆量与聪明,利益面前自私毫不犹豫的站出来“击败”对方,自己沾光,想要的不择手段得到了,想有的千方百计拥有了。
2、孩子需要自私点。
孩子的物权意识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我喜欢的就是我的”,到“我的绝对不可以碰”,到“或许可以给你玩一下”,到“和朋友分享很开心”,需要很长的时间。
并且每个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时间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有慢热的,也有一岁就变成小刺头的。
花开有时,孩子就像花朵一样,我们需要给足孩子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一点点成长。
一个私有物品所有权被尊重的孩子,才更容易学会分享。所以,别以为小孩子的物权意识没什么大不了的,从心理发展上来说,孩子的玩具的归属问题可是关系到他们的自我认知发展、安全感建立的头等大事呢。
3、美国心理学家莱恩说:“自私的人更幸福”。
自私的人更幸福,他们善于把握限度!
易于接受他人要求的习惯会给对方造成惯性依赖,求助方会不断的增加难度,一旦无法得到预期的结果便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甚至是怨恨,登门槛效应就是对此最好的阐释。找到一个确保双方心理和感受都维持在平衡状态的位置,是对关系的一种良性维护。
忙碌于满足他人,不仅会失去自我的生活,长此以往也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压力。接受求助的同时确保自己不会受到损失,解决问题的人也会心存感激,这是最为恰到好处的。
保持适度的自私会给自己更多的保护和安全感,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往往也容易获得他人的馈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成人是没有的,何况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孩子身上所谓的优点和缺点是辩证的,表面是缺点,实质却包含着优点的潜能;今日的缺点,也许就是明日的优点。辩证法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于转化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孩子的缺点一定会转变成为优点。所以,对于自私的孩子,不能因为不喜欢就不去管,而是要想办法去告诉他正确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