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5日星期三 19点21分
一大早,我就看到了这则痛彻心扉的消息,又一个教师倒下了,那么年轻,才41岁。
“3月25日清晨6点多,四川巴中市南江县长赤中学年仅41岁的廖远金老师在前往课堂途中突发心肌梗塞,倒在那条他走了8年的从家里去教学楼的路上,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据调查,廖老师一天的休息时间不足7小时,纯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他做班主任,任教两个班级的物理课,周总课时30多节。每周至少有6天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多才回家。
廖老师离世后,当地教育局号召向廖老师学习,学习廖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
廖老师是值得学习的,为了孩子,连抽转,最终把生命也献给了他钟情的教育事业。但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如何避免悲剧重演呢?怎样才能给老师松绑,不至于完全地被工作缠住,适当地放松一下,做到劳逸结合?
考试的压力如同校园上空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死死地压着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教师,孩子,还有背后的无数家长。
一位文友曾经苦恼地向我诉说她的切身遭遇。儿子读书时,她催得很紧,孩子的压力特别大,一直战战兢兢,唯恐考试失利,无法向家长交代。熬过了小学,熬过了初中,终于熬上了高中。待到高考结束,孩子回到家,也算顶天立地的大男子汉了,他无限伤感地跟妈妈绝望地说:“如果我考不好,我就不活了。”
听闻孩子的话,文友震惊得几乎忘记了世上还有分数这个魔鬼。她担心得那些时日几乎不敢入睡,一直到成绩出来。所幸孩子考得还可以,孩子到了大学后,这阴影一直挤压着孩子活泼的天性。
儿子解脱了,压力又转移到她的女儿身上。自小看到了哥哥的道路,看到了母亲的殷殷期望,她的女儿格外要强,丝毫不肯松懈。如果看成绩,她的女儿十分争气,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算是班级里的领军人物。
考虑安全等因素,文友早中晚送接孩子,总是担心万一有什么闪失,后悔就来不及了。
顶着女儿的考试压力,文友也几乎被压垮。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必须强作笑颜,一日三餐仔细地侍候着孩子,偶尔还要无言地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女儿的“发疯”。
那所学校里有个正常的竞争制度,每次考试都要根据上次的成绩去排考场。成绩是必然要发生变化的,在数字的王国里,哪里有永远的胜者?
一定是压力特大的因素,每当周五回家之后,文友的女儿总要大哭一场。
我能想象得到,在哭的那一瞬,太多的东西就慢慢地卸下了,不再背负在文友女儿的肩上。
原来哭也是释放的一种方式,修整的一种方式。
文友的女儿大了,知道采取和母亲耍脾气或大哭的形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中得以调整,但只有四五岁的孩子懂这些吗?
前几日一位同事和我谈起孩子念书的事情,还小,我不赞成她把孩子送到小学,否则不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
她有些无奈地说:“现在的孩子累啊,和他一样大的孩子,学了三四样,出了这个班,就上那个班。”
我似乎看到了匆匆忙忙的父亲或母亲,牵着或载着孩子奔走于不同形式的辅导班的身影。我们用钱给孩子铺了一条路,通向我们构想的美好人生的路,但究竟美到什么程度呢?
看看现在的孩子,他们还有真正的童年吗?名目繁多的辅导班,花样迭出的才艺比拼,即使以乘坐火箭的速度,恐怕也难以跟踪到位啊!
我到北京学习时,相遇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谈到自己的孩子未来必须面临的考试,他流露出无边的惆怅,眼睛里满是忧虑。
我们幸福吗?为了一个房子,几代人成了房奴,为了一个名额,我们绞尽脑汁,为了一个机会,我们披肝沥胆……永不止息的挑战催促着我们不断地向前,向前,向前,却忘记了生命就在这样的前进中被撕得支离破碎,被割得万念俱焚。
顶得住的,继续向前奔波,顶不住的,选择了摆脱的捷径。谁是清醒者?如果缺少了明确的方向,奔跑得越快,就越危险,不仅仅是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机器工作到一定阶段,还要上点油,从而确保各个零部件间有效合作,不至于出现个别零部件罢工的情形。无言的机器尚要如此,何况体力和精力都有限的我们呢?
无论在哪个领域奔波的朋友,我们一定要牢记,任何人的体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放下该放下的,背负该背负的!始终把孩子、房子、车子、票子、位子背负在肩头的,最终能收获什么呢?
多少血的事实证明,走一走,歇一歇,丝毫不会影响我们走向远方。
不要总是急着赶路,忙里偷闲,偶尔停下歇歇脚,看看路边的风景也算是一种休整吧?!
赞 评论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