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1:“妹妹,这是马,给你!”这句话听起来是否超级有爱呢?再看看画风——儿子一脸促狭地笑着,手里拿着巴掌大的小马,等妹妹伸出小手想要去抓的瞬间,小马已经跑到了妹妹的头上,之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儿子拿上马转身跑走。
画面2:“妹妹,玩这个!”妹妹拿了一只黄色的冒险鸭玩得专注的时候,哥哥手里拿了个按摩球,跑到妹妹身边,塞给妹妹,顺便从妹妹手里扣走了小黄鸭……
我时常很庆幸,妹妹从怀孕到出生的过程中,哥哥一直秉持着“我要当老大”了的态度,欢迎她的到来,而且大部分时间,兄妹两人互想爱着彼此,哥哥上学的时候,语言能力尚且贫乏的小妞却可以清晰地大喊着“哥哥”,焦急地指挥着我们抱着她各个房间游走,思念着哥哥;而哥哥在家的时候,不管手头还有什么作业,经常不知不觉就溜到了妹妹的旁边。
但兄妹相处的瞬间里,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头的两个画面。忍不住唠叨的时候,有时候听到的是儿子恶作剧得逞的笑,有时候就是每次说教沦为“耳旁风”的挫败感。我常想,或许相处时爱的正确打开方式,也是需要看到和练习的吧。
那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他看到呢?
我想多莱尔夫妇是否在讲述睡前故事《小狐》的时候,已经会心一笑找到了这个答案了呢?
封面中的小狐带着可爱的微笑,她一定满心里都是爱和依恋吧,嘴里的骨头也定是她幸福的原因之一,她在看谁呢?
小狐被叫醒的时候,她正在做着肉骨头的梦,醒来,却真的发现了肉骨头,不过,这个骨头却用了一根绳子牵着,谁在背后呢?
原来是小主人,为什么小主人给小狐的骨头是用绳子拴着的呢?这难道不像钓鱼时的装备吗?如此猜来,小狐的情况并不是非常妙啊!
她饿了,而小主人却只是自己玩够了,忘记了喂她。于是,小狐开始跟着她的小主人,四处去找寻那根骨头。
在追踪主人的路上,小狐遇到一只鬈毛狗,遇到一个乐队,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就这样,小狐迷路了。
风雨的夜晚,小狐又累又饿,流浪到一家门廊前蜷缩成一团,昏昏入睡。
幸好一个胖胖的男人收留了她,并且对她很好,让他和他的一只猫和一只鸡一起。小狐发挥了她擅长唱歌的特点,和猫和鸡一起练习三重唱。直到有一天胖男人带她去马戏团表演。
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小狐居然听到了那个她日夜思念的声音从观众席传来,她的小主人!
于是,小狐不顾一切地冲向了她的小主人,并终于回到了家。
一切似乎圆满了。
7岁的孩子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自我而容易感伤。——或许绘本中的小主人就是这样。他的世界需要阳光,于是,他就借戏弄小狐的方式来让安抚自己那颗不肯安静的心。看着书中小男孩一脸促狭的笑,实在是像极了家里马上八岁的哥哥。
我在想,他难道不爱小狐吗?
或许他仅仅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和亲密相处吧。一如八岁的哥哥面对一岁的妹妹一般。
而此时,7岁的孩子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哪怕他瞪大眼睛看着你说话,他其实都并没有注意到你说的是什么,他可以对外界充耳不闻。
所以,如果试图说教,估计效果将与重复和厌烦相伴。未等孩子“听话”,我们和孩子已经都被“唠叨”倦怠了。
不如就这样一个睡前故事吧。让孩子因为兴趣而看到,看到爱的正确打开方式,看到不正确的方式造成的伤害。
而身为父母,在读书的时候是否也有收获呢?
在读到小狐虽然衣食无忧,又有玩伴的情况下,依然在夜来的时候思念小主人,我欣慰了。
我曾经一度担心,哥哥的不懂得如何陪伴会不会让兄妹间出现隔阂。看到这儿,又想到,虽然被抢了东西,妹妹会不高兴,但每每抱起她时,她最爱去的房间还是哥哥的,我想,我的担心大半归于多余。
相亲相伴的成长中,或许被不懂相处的哥哥戏弄也是对性格的一种磨练吧。
因为,他们兄妹之间的爱却总是这些小打小闹所不能遮掩的。
我想,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让哥哥看到爱和陪伴的正确打开方式,更是让作为妈妈的我,也看到。看到学习的循序渐进,看到他们的成长可能,看到自己内心的焦虑,也看到静待花开的可能。
而爱和陪伴,不仅仅是孩子们在学,我们又何尝不是时时走在路上呢?
·
文/晨光微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