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恶意》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久久难以忘却。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酒而已。”
和加贺一样,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野野口修说出这样的话呢?”
母亲对于周围环境的不满意,从很小的时候就刻入了野野口修的心里。他像母亲一样,看不起周围的任何人,把自己当做了一只高贵的天鹅,而现在却只能暂时屈居在这破败的鸡窝里。
于是他不和邻居套交情,不和附近的小孩玩,他期待着有朝一日可以逃离这里。可是,“爱管闲事”的邻居日高邦彦的出现,让他不得不开始了“鸡窝”里的上学生活。
他带着骄傲走进学校,但是“问题学生”藤尾把他狠狠的踩在脚下,把他的骄傲碾得粉碎。为了不被欺负,野野口修选择同流合污,并且背后撺掇藤尾去欺负日高。但是日高却从不屈服,无论他们手段是多么恶劣。
“为什么会有日高的存在?没有他我会进入学校然后被别人欺负吗?没有他的对比,我会显得如此的狼狈不堪吗?我恨你,日高!”
多年后,他得知日高邦彦的作品获奖之后,埋藏在他心底的恨意再度被激发。因为野野口修认为日高抢了他的梦想。他遍读了日高邦彦的所有作品,这一点就连日高邦彦自己的编辑也没能做到,这么做的目的是想找到自己的作品和日高的作品的区别,其实更多的是想找出其中的瑕疵,大肆批驳以此来获得贬低日高的成就感。
但是现实却是,日高的作品越来越受追捧,日高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与之相对比的是,距离作家梦想很遥远的野野口修,甚至于现在能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也要得益于日高的引荐。
“凭什么你再一次闯进我的生活,剥夺了我的梦想,还给我介绍编辑,这是什么,施舍吗?”
当自己的癌症复发的时候,野野口修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可能很快就到尽头了。恰巧日高因为《禁猎地》被卷入了与藤尾妹妹的纠纷之中,野野口修担心自己曾经不堪的历史变成了呈堂证供。于是,潜藏在心底的恨意便被彻底引爆,一场阴谋便诞生了。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
读完书之后,我去看了很多的书评,有一篇书评让我印象深刻。书评说到“太夸张了,哪里存在这样的恨意,太不合理了。”
不合理吗?
从出生就被母亲对周围的厌恶笼罩,后来上学后被校园暴力伤害。本来应该是孩子保护伞的家和学校,却成为残害孩子心灵的施暴者。与普通孩子相比较,野野口修缺失了太多。于是他需要一个感情的倾泻口,很不幸,“爱管闲事”的日高成为了受害者。日高替所有所有伤害过野野口修的人挡了这复仇的一刀。
就像加贺在解密的时候说的那样:“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
那么我不禁想问,作为家长,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为人处世方法,不也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一种“恶”吗?
就像书里写的“简单来说,现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书了,却一味逼着小孩去读。可是由于自己没有阅读习惯,所以也不知道该给孩子看什么才好,结果只能把征服推荐的图书硬塞给他们”。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曾经闹的沸沸扬扬的“烤羊”事件。有几个小孩子在做游戏时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情景,把自己的同伴绑起来用火烧,给同伴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于是几个孩子的家长将动画片的制作公司告上了法庭,加上不良媒体的恶意宣传,一时间《喜羊羊与灰太狼》残忍暴力应该禁播的言论甚嚣尘上。事件最终导致了喜羊羊系列动画片的禁播,而且同时再一次把中国动画带回了低龄化的阶段。而且一旦有危险场面出现的时候,都会出现“小朋友们请勿模仿”的提示。
这样的提示语,更像是对家庭教育的一种嘲讽。
把小孩子丢给动画片,丢给玩具,丢给手机,然后自己只顾着自己开心。一旦出现问题,就把锅甩给动画片,甩给玩具,甩给手机,却从来不想一下自己的责任。
这难道不是一种“恶”吗?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是什么样的经历让野野口修说出了那样的话?
每一个被校园暴力迫害的孩子,都希望老师能站出来拯救他们。我想,野野口修肯定也曾经幻想过。但那最终只能是幻想。没人保护他,他只能向暴力分子卑躬屈膝来换取苟存。其实,即使他成为了问题学生的一员,他也没能摆脱自己被欺负的命运,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罢了。一种是肉体上,一种则是精神上。甚至于在藤尾强暴女生的时候,也不得不成为共犯。
“仔细一想,你当时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为那场暴行的共犯。”
在加贺向他们曾经的老师了解情况时,老师回答从来不知野野口修遭受过校园暴力。
老师,作为学生的保护伞,完全没有意识到伞下的孩子早已遍体鳞伤。这不也是一种“恶”吗?
去年的时候,“重庆公交车坠河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开始的时候,公交车黑匣子没找到之前,矛头被指向了开红色车的女司机。毫无根据的谣言加上各种所谓的大V推波助澜,网友们对女司机大肆谩骂。女司机很快被人肉出来,有的网友直接上门谩骂。在如此巨大的舆论压力下,女司机出现了精神分裂。即使是后来证实了女司机的清白,可是,这场网络暴力带给女司机的伤害永远无法复原。
在韩剧《匹诺曹》里,作为救火队队长的父亲被人误会临阵脱逃,将队员置于险地,遭受到了所有媒体的讨伐。而早已牺牲在火灾现场的父亲无法出来解释,于是,所有的镜头都被对准了他的妻子和孩子。最终,妻子不堪重负,带着小儿子跳入了大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恶意》里面,同样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在野野口修把自己塑造为日高邦彦的影子作家之后,社会上对日高邦彦的攻击便接踵而至。
“据我推断,这些存心攻击的人应该都是日高邦彦的书迷。真正的文学爱好者恐怕很少。不,说不定这其中大部分人从头到尾就只知道日高邦彦这个名字。这种人净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还一天到晚注意哪里有这样的机会,至于对象是谁,他们根本不在乎。”
这段话正是对网络暴力的恰当解读。以别人的痛苦为乐,这何尝不是一种“恶”呢?
世间有善恶。我们信仰着“人性本善”,而且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可是,殊不知,我们与“恶”仅一步之遥。也许就是网络上的一句跟风的评论,就成为了压倒受害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没有一滴雨水,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
善是什么?恶是什么?没人说得清,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地朝着善靠近,拉开与恶的距离。而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便是不让像野野口修那样的“恶意”产生吧。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望东之野”,了解更多东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