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昏沉沉的醒来,脑袋里还是莉迪娅,似乎她刚在我的梦里伤心过,绝望过,最后归于无声,直到永远。
莉迪娅死了,一个正值青春花季的中美混血美少女死了。没有人知道她曾承受过多少不应该属于她的压力和痛苦,她没法诉说,只能呆着这苦难的灵魂解脱。小小的家庭几,折射了太多的问题,种族、性别、教育… 莉迪娅的父亲是成长在美国唐人街的底层的中国人,他极力的希望自己“看起来”普通一些,却总是与周边世界格格不入。她的母亲玛丽琳是普通的美国人,却又极力的追求与众不同,她希望成为少数的女医生,却在结婚后被迫离开学校,离开自己的梦想。可是当玛丽琳的母亲过世后,她却又重新燃起了梦想的希望,她离家出走,抛夫弃子,只为进军医学院,最后却因为怀孕再次回到“家的牢笼”,从此寄希望与自己的女儿莉迪娅的身上,女儿害怕母亲的再次离去,拼命的讨好母亲,继承母亲未完成的使命。汉娜——那个使母亲梦想折翼的小女儿,成了家中的多余品,没有人在乎她,没有关心她,一个人默默的躲在角落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母亲把一切精力都总在了培养莉迪娅成为医生上,给她灌输着超出年纪理解的知识,占用她所有的课余时间,似乎只有看到女儿每时每刻的学习才能抚平母亲那失望的内心。莉迪娅的父亲却因为从小不合群,拼命的告诫着她要多交朋友,多融入集体,却不知她和哥哥内斯是学校里唯一的东方学生,早已被孤立,更何况母亲剥夺了她所有的空闲时光。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这个世界上其实子女更爱父母,因为他们总是拼命的迎合父母,害怕让他们失望,害怕惹他们不高兴,而这一切的害怕是出于对父母的爱。文中的莉迪娅对母亲的拼命迎合就是害怕失去母亲,害怕看到母亲失望透顶的绝望,于是她把那些难过,那些压抑都深深的埋在了她的内心。可是,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她越来越跟不上节凑,她一面害怕让母亲的心血白费,一面又深恶痛绝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我想,玛丽琳能轻松搞定那些科目是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可是莉迪娅却是压迫之下接受那些知识。很多时候,越逼迫学习不愿学的东西,越是厌恶那些东西。莉迪娅大概就是进入了这样的死胡同。在这个有些病态的家里,本以为会有哥哥理解她,给予她支撑下去的勇气,可是,哥哥只是一心想摆脱这个冰冷畸形的房子,没有人知道她心里忍着不哭的疼痛,没有人知道她其实对医学极其的厌恶,没有人懂,她只能沉默,沉默,所以最后,她知道终究完成不了父母沉重的梦想,她选择了沉入湖底来宣告这一切的结束,无声总是更让人心酸与难过。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总是被太多的希冀束缚,被太多的厚望压弯了脊梁,以至于总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于下一代的身上,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循环。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自由的家庭当中,虽也被寄予希望,却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东西。从书中总可以学到不曾经历却有用的东西,只愿未来,跨过沉沦的一切向着永恒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