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何为正确?凭良心做人做事!
有人说,好人难做,坏人更难做,也有人说,坏人难做,好人更难做。究竟孰是孰非,我们暂且不论,因为没有什么意义,难做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当时所处的境况。如果不知道因,就妄下结论,跟断章取义没啥区别,总是很片面。但归根到底,同样的都是“人难做”,知道这点其实就足够了。
一物一太极,一人一太极。从太极图的角度来看,做人真的很难,可又不难,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太极如果只有阳,或者只有阴,它就无法平衡,终究会物极必反,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既有阴,又有阳,才能亦阴亦阳,不止有阴阳两端,还有处于中间的,这样的才是太极。其实人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人总是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如果你只看到了别人的一面,只能说你还没发现他的另一面。所以,人不仅难做,还难读懂。
对于人性,我是这么理解的,它是人心的产物或者说是投影,与其说是人性,不如直接说是人心。性与情,都离不开心,都跟心有关,都是心的产物。关于这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在此不作赘述。
提到人性,大家可能普遍会想到《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在我的学校受教过程中,我学到的都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可后来阅读《孟子》,书中并没有性本善的词句,只是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到了性善,“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家亚圣只是说是性善,我们却自信地理解为性本善,这是对孟子的误解,因为性善跟性本善是有区别的。我们中国相同的字词都有多种不同的意思,何况不同的字词。
我们知道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那么孔圣人有没有对人性有过解释呢?当然有,在《论语·阳货》中,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至圣先师,他也只是说是性相近,并没有说是性本善或是其他怎样。本性是相近的,可是因为后天环境导致与本性相远。孔子说相近,也就是相似,并不是相同,如果是相同的话,就说明谁都有,也就是与生俱来的,可见人性不是本善的。
我们换种角度来看,人性本善就是说人性本来就是好的,它是原本就有的,是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既然人本来就是善的,那么为什么家人老师要叫我们为善,又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如果只是学习知识,那真的是教育吗?不是,它缺少了育人。如果是真的教育,那是不是跟性本善有矛盾的地方呢?再来想想看,既然人性本善,为什么还有坏人,为什么会有人做恶事?可能会有人说是环境造成的,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啊,很多人打小就搞怪,做坏事,又作何解释?只能说是把性善作性本善解释不合理。
关于人性的理解,我赞同傅佩荣教授的解释,他认为性善应当作性向善来理解。他说:“人性是由生理、心理、伦理三者连贯而成。儒家人性论的焦点在于心的自觉能力,它以生理为基础,以伦理为发用。由于心安与不安的程度,人与人之间就不同,因此人性是向善的,有的人向的力量大,有的人向的力量小,这因先天的资质与后天的遭遇不同而有了区别。”
所以,人性本来没有善恶,只是都有善的倾向。举一个大家几乎都经历过的例子:坐公交车,从站台上来一位老人,车内没有空座了,有人会立马起身让座,有人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低头玩手机或者看向窗外,也有人看见了却无动于衷。三种情形,代表了向善的三种不同的程度。如果是我遇到的话,要么是立马让座,要么望窗外。让座可能是因为你年迈,而且确实没座了,望窗外,是因为我看你虽然年老但很精神。当然,如果是后者的话,在下车前,整个内心是不安的,会想,这么做合适么?公交让座是一件很平常且普遍的现象了,你让,别人会心想这人心真好,你不让,别人就算自己不让也可能会心里说你的不好。让座要发自内在善心,不要为了得到别人的夸赞去做,因为这是伪善。宁可不让座,也不要伪善,至少我个人觉得伪善比不行善更可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接下来,再谈谈善的问题。毫无疑问,我们都会把善当好的一面,那么究竟什么是善?
我认为善就是良心。人有善,有良心,他就是个人,否则就不是。年初口罩紧缺,有人大幅涨价出售以此牟利,我们看到这样的新闻或者消息,气愤之下少不了这样骂:不是人;简直不是人;还是人吗?对于这些人,我们为什么会说他们不是人,是因为他们干的事不是人干的,有违良心,说白了就是伤天害理的坏事。如果是人,因为人性向善,就不会干出这类事,就算做了,内心也会不安。正因为他们干了作为人不应该干的事,所以这么骂。
关于是不是人这个话题,孟子有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没有怜悯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我总结为:没有良心的不是人。
其实人人都有良心,都有向善心,只是因为所处环境造成了差异。举个例子,在马路上,看见老人摔倒,我们会本能地,下意识地去扶他起来,可是就因为害怕被讹,顿时退却了,留下的可能是观望。当然,不乏有直接冲上去,想都不想帮忙的,这些人就是良心大大地有。我刷抖音,常看到有人评论:究竟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我觉得问得很深刻。这两者都是存在的,只是因为环境不同罢了。
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特别大的。前文我说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好人坏人只是相对而言的。没有好人,何来坏人,没有坏人,又哪来的好人,同样都是人。只是因为环境,有了这种区别。当然,环境的含义很广,时代背景、家庭氛围、受教程度、风水等等其实都属于环境因素。在这点上,我也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家中墙上肯定会挂一块钟或者是书画作品类的东西来装饰房间,一段时间之后或者经年累月之后,把这些东西取下来,你会发现,挂过东西的地方相比其他地方很白,很干净,这就是环境造成的。如果没有那块钟,或者那几幅字画挂在那里,它跟其他地方又会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好人难做,坏人难做,都有其各自的原因,没有一味地好人或坏人,会根据不同情形有所变化。大家肯定听过这句话,你对一个人好十次,有一次不好,他就会记恨你,刻骨铭心的就是这个不好,那十次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对一个人一直不好,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帮了他,他就会特别感谢你。其实这就是人性。
大家经历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好人没好报,恶人没恶报,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念头: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也没见有啥好报,恶人做了那么多坏事日子却过得很滋润,还不如做个坏人呢!既然好人没好报,那还应该继续做好人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必须做好人!首先是人性问题,其次才是道德问题。
《易经·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佛家也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确如此,因果是存在的。有因必有果,好人肯定有好报,坏人肯定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因果报应中的“时”很关键,有些是现世报,有些是来世报。如果作恶,你自己如果没遭到什么不顺,那报应肯定会落在后代身上。不论是听人讲,还是看新闻,我没有遇到作恶的人一生平顺的,他总会受到惩罚。报应终究会来的,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该不该持续做好人,或者由坏人向好人转变,不言而喻。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思维方式的原则是“作为人,何为正确”,我对此的理解是,作为人就是性向善,何为正确就是凭良心。所以,不论发生什么或者做什么事,都要以“作为人,何为正确”为基准做出判断。通俗点说就是,凭良心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