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活字》第四集
铅字是什么?
厉致谦的铅字笔记
上海近现代工业发端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山东中路设立墨海书馆,以铅字印刷传教书籍。民族印刷出版业紧随其后。1915年,27岁的本地人乔雨亭,从学徒工一路成长为技术能手和生产领班,与人合伙成立华丰印刷铸字所,逐渐发展成为民国海上最大的综合性印刷铸字公司。解放后公私合营,华丰合并25家小厂,换牌成为上海字模一厂。铅字产品为一度被列为特种行业,市场完全处于垄断,工人们日夜劳动,铸字炉中的火,似乎永不会熄。平板印刷、激光照排、电脑排版等技术陆续涌现后,铅字产品的需求逐渐瓦解。
14岁,乔雨亭成为铸字学徒,学习制字模、铸字、印刷等,27岁时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
20岁,沈建新顶替父亲进入字模一厂,从学徒工开始,逐渐成为浇字车间的负责人,并在字模一厂停止铸字业务后,由工人变身成企业家,成立建红字模,延续着上海活字的生产。
21岁,龚奇骏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档案馆探究上海活字的历史,又在建红实习了半月有余……
尽管铅字已经日渐式微,但幸运的是,在历史的往复轮回中,总有些人为它延续香火。
我第一次知道铅字这样东西,还是听一位在日本学习过字体设计的朋友说起,他可能也是听说,在杨浦区许昌路的一个犄角旮旯的烟纸店隔壁,有一个小小的门市部,里面可以买到以前用来印刷的铅字。那个地方在许昌路靠近周家嘴路,交通很不方便,我查了一下地图,10号线到大连路站下,步行似乎是最佳的路线,但也需走上个十五、二十分钟。我下了地铁,折过两个路口,走到一路向北的许昌路。此刻我的鼻腔逐渐地探测到一股烟草的味道,越走越浓烈,眼前出现了巨大而又崭新的香烟工厂。很多年之后我得知,那巨大的工厂,曾经有一部分原来是生产铅字的。
走了很长的路,两旁是连绵不绝的巨大工厂和弥散的烟草味,终于看到了社区活动中心,再走几步路,看到了靠近周家嘴路口格林豪泰经济酒店,往前是一个加油站,然后就是宽阔笔直的周家嘴路了。可以买到铅字的小店在哪里?我一时没有找到。翻出记下的门牌号码,回头寻去,终于在格林豪泰边上小区的铁门口,找到了那家门市部。抬头看到招牌上几个字:上海建红字模。
走进门市部,迎面看到一位面目和善的中年阿姨,除了和蔼的阿姨,小小的门市部,充满了让我惊奇的东西。阿姨拿出一个长方型的木盘子,上面摆了几个银光闪闪的金属块。我拿起端详,看着上面深深浅浅的反字,手里掂量着那个金属块的分量,一下子明白了铅字是什么。
门市部去的多了,每次都要和阿姨聊上很久,铅字的购买数量逐渐变多,对铅字的历史也慢慢有了碎片化的了解。边上的格林豪泰,曾经也是上海字模一厂的厂房。有一次,阿姨送给我一本铅字样本,那是我一直想要的。
没过多久,我听说门市部关闭了。在一个傍晚,我和几位朋友一起赶去,透过紧闭的卷帘门,熟悉的东西已经不在。小区门口惨白,格林豪泰昏黄,这段铅字的回忆与历史,似乎就此终结了。从此以后,在上海市区的范围内,再也没有一个去处可以买到铅字这种稀罕的产品。
《上海活字》系列短片由设计师厉致谦发起,从发现者、生产者、使用者、设计者的不同角度重新审视铅字这一曾经垄断印刷业的工业产品的前世今生。